分享
查看: 5298|回复: 0

董仲舒和公孙弘,一个富家子,一个穷小子,思想作风当然不一样

[复制链接]

董仲舒和公孙弘,一个富家子,一个穷小子,思想作风当然不一样

发表于 2023-12-17 22:45:06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5298 0 查看全部

还记得董仲舒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把董仲舒当做牛鬼蛇神来批判的,尽管很多人不了解董仲舒说了什么,干了什么,但都知道董仲舒和儒家有关系,说假如没有董仲舒,中国怎么可能会出现儒家这棵大毒草呢。

这么说有一定道理,毕竟大家不是历史学家,对儒家的成因并不了解,只记得一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说要不是董仲舒这个老家伙,给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建议,那该多好啊。

49.jpg
图:源自网络


其实,把这么大的丰功伟绩,记在董仲舒的功劳簿上,太便宜董仲舒了。要知道,儒家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董仲舒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推手而已,而且董仲舒的原话也不是这么说的。

话说气势如虹的汉武帝,是个十项全能的皇帝,总喜欢出新,而且要新了又新。他让全国各地举荐人才,推荐上来的人才也不是立马给个大官,而是让这些人先在国宾馆住下,每个人写一篇文章,提出对治理天下的见解和建议,写的好的被皇上叫去问话。董仲舒的文章被皇上看上了,有了和皇上当面讨论问题的机会。

董仲舒对皇上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意思是现在的形势变了,已经不是在打天下,而是在坐天下,如果政治思想不统一,人们干什么都无所适从,应该推行适应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政策。

46.jpg
图:源自网络


这个思想政策是什么呢?董仲舒认为应该推行孔子的学说。汉武帝一拍大腿说对呀,大一统的国家怎能没有大一统的思想呢?由是,尊孔之风兴起。但是,真正形成完善的思想学说,又经过了很长时间,到了隋唐时期,儒家作为正统思想才被真正确立。

当然,后来我们都知道了,当时批判董仲舒主要是政治需要。后来批判停止了,褒扬也跟着多了起来。这很对,在中国历史上,董仲舒不仅率先提出了尊儒的建议,而且在从政的数十年间,一贯以作风正派著称,甚至还有人拿他和同时代的公孙弘比,说你看人家董仲舒多正派,哪像公孙弘,狡猾狡猾的干活。因为正派,董仲舒才做到了省部级,而公孙弘一直做到了正国级,当了大国丞相。

说公孙弘狡猾我同意,政治场上有时候刀光剑影,作为丞相的公孙弘要在复杂的百官和强势的汉武帝之间平衡协调,没一点随机应变的手段哪行。

那么公孙弘是个什么来历呢?和董仲舒一样,他也是被地方推荐到朝廷的。汉武帝看了他写的文章,认为是个人才,一步步培养使用,最终走向百官之长的高位。

按理说,董仲舒和公孙弘政治抱负相同,文采武略相近,但最后董仲舒做了诸侯国的相,公孙弘做了朝廷的相,一个地方长官,一个百官总长,完全不在一个咖位。汉武帝用人不公嘛。

48.jpg
图:源自网络


而且,以长远的贡献看,董仲舒还高于公孙弘。

但是,如果以总百官协万民而论,公孙弘高于董仲舒。

这样看来,说董仲舒正派、公孙弘狡猾也有失公允。
董仲舒和公孙弘这两条大龙,行事风格不同,发展结果有异,是各自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他们。

据历史记载,董仲舒酷爱读书,以至于“三年不窥园”。就是说三年的时间里,连窗子外面的花园他都不看一眼,聚精会神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但这个现象也告诉我们,董仲舒家的条件不一般,不仅有条件读书,而且有人打理他的生活,否则他怎么能一直不出屋子专心读书呢。再说了,在那个经济并不发达的时代,很多人家吃饭都成问题,而董仲舒不仅可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且家里有花园,恐怕还不是房前屋后菜地边边上种几棵牵牛花那种的,而是有规模成建制的私家花园,这样才值得司马迁在《史记》里说他“三年不窥园”嘛。优越的条件,高远的志向,顺利的发展,使董仲舒的经历相对单纯,生活里少了风霜雨雪,可以或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去工作。

公孙弘就不同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公孙弘是个苦孩子。家贫也就罢了,还从小死了亲妈,后妈一点不拿他当好孩子看待。但公孙弘不记仇,不仅心甘情愿赡养后妈,而且不是一般地孝顺。种地没收成,做生意没本钱,就靠放猪养活老母亲,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也正是凭着孝子的名声,在以孝治天下的大背景下,公孙弘被推荐到朝廷为官。

你说,苦哈哈的公孙弘,好不容易得一个工作机会,怎么能不珍惜?风浪里讨生活的公孙弘,怎么会不和百官搞好关系,又怎么和百官搞不好关系?又怎么会像董仲舒一样,处处彰显个性呢?

所以我说,别拿董仲舒来说公孙弘。

这两个人都是人中龙凤,为了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要说好,他们一样地好,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