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4025|回复: 0

伽利略是否“借鉴”了中国古人的科研成果?

[复制链接]

伽利略是否“借鉴”了中国古人的科研成果?

发表于 2024-2-21 01:58:10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4025 0 查看全部
关键词:中国古人,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大舟,大漠在线

太阳系.jpeg
(图片源自网络)


早在汉代成书的《尚书纬·考灵曜》中,中国古人就描述过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1632年,伽利略在“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复三万里。春秋分其中矣。地恒动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牅而坐,舟行不觉也。”其大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也提出个力学相对性原理。那么问题来了,伽利略是否“借鉴”了中国古人的科研成果?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看中国古人怎么说的,伽利略又是怎么说的。如果两者说的不一样,各说各话,驴唇不对马嘴,那么,借用一下专利用语,自然两者都是“原创发明”,后者没有“借鉴”前者;如果两者说的都是一回事,或者大同小异,那么,前者是原创发明,后者不是,顶多是个“实用新型”,后者“借鉴”了前者。

《尚书纬·考灵曜》说,“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复三万里。春秋分其中矣”,之后又接着说道:我们脚下的大地,它是一直运动不止的,但一般人们并没有感知。为什么会这样?这就好比在大船中,人关着窗户坐着,尽管船在行驶,而人却没有感觉到。

伽利略是怎么说的呢?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伽利略说,在一条大船甲板下的主舱里,船不动时你观察好身边的一些现象,在船行驶时,你再观察,会发现它们“丝毫没有变化”。在密封的船舱,你无法从身边“任何一个现象来确定,船是在运动还是停着不动”。

当然,这两者说的船行驶、运动,都是指匀速。

这两者说的,是不是一回事?

从讨论的背景看,两者完全一样。《尚书纬·考灵曜》说,“地有四游”,“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这是讨论大地是否运动,论者主运动说,那么他要回应质疑,回答“既然你说大地是运动的,那我咋没感觉到呢”这样一个问题。他是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引用了舟行人不觉这个典型事例,借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的背景是,欧洲支持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静说(地心说)的一派和支持哥白尼地动说(日心说)的一派吵得不可开交。“论战中,地静说有一条强有力的反对地动说的理由:如果真的是地球绕日运行,那么地球的运行速度会很高,为什么在地面的人们对地球的高速运动一点也感觉不出来呢?这是地动说不能回避而必须解答的问题。”

从论证方法上看,两者完全一样。论敌是反对地动说,对此,《尚书纬·考灵曜》的作者和伽利略都选择了用“舟行人不觉”这样一个典型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从具体行文上看,两者差异明显。《尚书纬·考灵曜》言简意赅,点到为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待读者自悟;《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则洋洋洒洒,掰饽饽说馅,唯恐读者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纸张。前者时代有无纸张未详考,就算有,纸张也是相当金贵,故此惜墨如金;后者则纸张不算啥稀罕物事,多罗嗦罗嗦无所谓。

综上,伽利略所说的和中国古人所说的,两者大同小异。同在原则一致,议题一致,结论一致,背景一致,论证一致;异于行文,有详有略。“伽利略的思想与中国古人的智慧何其相似!”

又,考虑《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是1632年出版,而利玛窦是1582年即已被派往中国,1610年即已在京去世,从利玛窦开始,不断有传教士来华,不断有中国文献被“交流”到欧洲,则存在着《尚书纬·考灵曜》流传欧洲,其上信息被伽利略所获取、利用的现实可能性,所以,伽利略当是“借鉴”了中国古人的科研成果。在那个学术要求并不像今天这样严谨、规范的年代,引用他人成果不必声明和标注的年代,伽利略只字未提中国古人科研成果,原也是正常现象,情有可原。

(大漠在线原创,转载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