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124|回复: 0

冰火交替,气候究竟在变冷还是变暖?|世界气象日

[复制链接]

冰火交替,气候究竟在变冷还是变暖?|世界气象日

发表于 2024-3-24 23:14:41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124 0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微雨燕双飞 于 2024-3-24 23:16 编辑





11.jpg

2024年3月21日,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达麦乡发生山火,甘肃森林消防合作大队到达火场灭火。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视觉中国
北半球的这个冬季开始之前,许多人猜测会是个暖冬,但天气显然没按常理出牌。



先是创纪录的寒潮。2023年12月,北京0℃以下低温累计时长超过300小时,打破最长连续低温纪录;河南经历1961年以来“最冷12月中旬”;山东威海积雪74厘米破历史极值,卡车排队往大海倾倒积雪。


2024年2月,湖北经历雨、雨夹雪、冻雨、冰粒、雪、霰和冰雹七种降水形态,68个县市出现电线积冰,蕲春县的电线覆冰达到28毫米。几乎与此同时,2月10日至21日,贵州共发生森林火情221起,出动上万人参与火灾扑救,其中2名救火人员牺牲。


冰火两重天在全球上演。2024年1月,一场席卷北美的冬季风暴让气温跌落冰点,超过60万人断电、7000架航班取消。但温暖的2月又让五大湖的冰盖面积达到51年来的最低水平。


“历史罕见”变得越来越寻常。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约1.45℃,冬季结束时,南极海冰最大面积比之前的最低纪录减少100万平方公里。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WMO将2024年的主题设置为“走在气候行动最前线”。


“全人类同在一条船上,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前首席专家、中山大学教授李庆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走在气候行动最前线,就是提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发达国家、富人群体固然有必要承担更多责任,但气候变化的后果更多落在普通人身上,每个人都必须采取行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压塌的芹菜,冻伤的草莓


看天吃饭的农民,受极端气候打击最深。


2月2日,湖北遭遇史上最强冻雨的第一天,李诗一家人没有睡觉,守着家里二十多个蔬菜大棚,一边下雪,一边在棚外举着竹竿用力敲打。能被竹竿打落的通常只有松软的雪,雪里夹杂的冻雨,落在大棚上结成冰,牢牢钉住塑料膜布。

一家四口上阵,但积雪积冰的速度远远超过打雪的速度,李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棚悉数倒下,里面种着芹菜,是父母唯一的生计来源。


瑞雪兆丰年,但不是每场雪都能带来好运。还有一周就是春节,年前正是芹菜高价售出的最好时机,但一场大雪封了路,被大棚压住的芹菜取不出,也运不走。


12.png
李诗家的蔬菜大棚在2月初的湖北寒潮中倒塌,造成损失超10万元。 受访者供图

看见冻雨,李诗的心情复杂。在湖北生活了三十年,第一次见到这种形态的降水,她难掩兴奋,但一想到父母一年的营生毁于一夜,心疼压过了快乐,“但凡咱家还种一天田,我就不希望它(再)这样下”。


在更难见到雪的福建宁德山区,檀白只见过落到地面就化开的雨夹雪,但在1月底,她第一次听见落雪的簌簌声。


“一场大雪,让我的草莓毕不了业了”,檀白是一名地理老师,自称“地里的老师”,业余时间在学校空地种植草莓。规模不大,但她精心照养:白天浇水晒太阳,晚上覆盖塑料膜,草莓爱生病,叶子红掉或长斑都是常有的事,喷药、施肥,总算熬到开花结果。



下雪前,她用石头压住塑料膜四周,没想到雪的重量足以把草莓棚压平。草莓花瓣原是白色,冻伤后变得透明,还没成熟的果子,从翠绿变得黝黑,檀白没能如愿在过年吃上自己种的草莓。


暴风雪也在伤害畜牧业。蒙古国气象与环境监测局通报称,自2023年入冬以来,平均降雪量创下1975年来最高纪录,至少66万只牲畜在极寒中死去。


在城市里,断崖式降温还考验着地下管网的韧性。内蒙古包头市热力集团供热四公司副经理何云介绍,2023年12月底,包头气温从-9℃骤降至-27℃,导致存在老化问题的供热二次网爆裂,近六百户居民供热中断。


“气温变化对热网影响显著。我们一般根据室外温度调节供热管道的水温和流量,如果管道腐蚀较为严重,随着气温变化热胀冷缩,就容易出现泄漏。(气温变化显著的)初寒期、严寒期、末寒期故障更加集中。”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气候科学家Kevin Trenberth曾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北半球冬季的极端雨雪通常与两个因素有关,“出现极夜的北极,空气依然很冷,在天气条件适宜时冷空气就会向热带扩散。而海洋是如此温暖,2024年2月达到了有记录以来海温最高值,海洋上空和附近的空气会有更多水汽,产生更强的雨雪。”

强雨雪与山火预警齐发


2024年初,新疆阿勒泰山区连降暴雪,造成公路段31处雪崩,6公里路段被完全掩埋,与山体连成一片的积雪最深超过5米。


上千名游客滞留在因粉雪闻名的禾木村内。雪场内部支持“滑进滑出”的酒店,有的房间大雪会从窗户涌到床上,大门也被积雪堵住无法推开。


禾木雪场下起大雪的时候,雪道内的积雪高过小腿,阿然和两位雪友在领队的指示下滑进了道外野雪,雪友阿木的雪板卡进深雪中动弹不得,眼看着雪逐渐没过肩膀,一度绝望到想放弃挣扎。阿然拖着雪板往高处走,一点一点把阿木从雪里扒出来。


另一名雪友在前方开路,但大雪很快抹去了痕迹,阿然和阿木边滑边摔,体力逐渐透支,只能互相用身体把对方撞下坡,每一次倒在雪地里,雪很快就覆盖身体。困在野雪中接近三小时,三人安全回到雪具大厅时,浑身早已湿透。


古怪的是,即便有极端的暴雪事件发生,“热”才是国内滑雪场在本雪季的主要感受。南方周末记者此前统计发现,2023-2024雪季,全国至少有10家雪场因“气温过高”推迟或暂停营业(详见南方周末报道《当暖冬遇上滑雪热:“没有雪,一切无从谈起”》)。


就在2023年12月中旬,新疆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因为入冬较晚推迟了开板时间。当禾木雪场被暴雪突袭的同时,贵州的雪场却在为高温融雪发愁。1月17日,贵州梅花山国际滑雪场因气温升高、积雪融化被迫暂停营业。


高温的危害不止于此,叠加干旱时,还可能在野外形成山火。


2月21日,云南省气象局发布多地干旱、森林火险气象预警,由于云南大部天气晴朗,天干物燥风高物燥,城乡及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处于高位态势,而滇西北迪庆州市、昭通市、丽江市西部却有强雨雪天气。


Kevin Trenberth介绍,受厄尔尼诺影响,太平洋上的降雨较多,而陆地上的降雨量通常较少,这可能加剧干旱和野火的风险,即便在南半球,亚马孙地区的干旱也影响了六十多万人。


2月初,智利遭遇近代以来最严重的“毁灭性”山火,烧毁超过6000公顷的土地,超过132人死亡。2月26日,美国得克萨斯州被野火肆虐,烧毁面积接近50万公顷。


“我们刚刚经历了最热的一年,除了全球变暖的背景和厄尔尼诺的影响,山火也是推高全球平均温度的贡献者之一。”李庆祥介绍。


回顾过去多次厄尔尼诺事件,次年温度往往比当年更高。包括李庆祥在内的多位学者预测,2024年会再次打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全球最高温度,“但还需进一步观察厄尔尼诺发展态势。”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从2023年5月开始的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将在2024年4月趋于结束,2024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

忽冷忽热,更极端的“正常年份”


冰火交替的冬季,究竟冷还是暖,答案或许出人意料。国家气候中心3月发布的总结显示,2023/2024年冬季为正常年份——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3℃,没有达到全国暖冬或冷冬的标准。

但气温过山车的感受并非错觉。上述总结表明,这个冬季气温阶段性起伏大,和常年同期气温相比,没有一个月是稳定的偏高或偏低。比如,2月上旬气温偏低,中旬偏高,下旬再次偏低,类似情况同样出现在12月和1月。


2月的湖南长沙,出现了气温在近30℃和-4℃之间横跳的现象。在湖南种植鲜花的默小美感慨,又冷又热的天气让水仙、风信子这类球根植物难以开花,“全都养得不理想”。默小美100平方米的花棚里有上千株花苗,初冬时气温高企,适合低温种植的水仙生不出花箭,原本应该在春天开花的蓝莓,也耐不住温暖提前生出花芽。默小美预料到,如果不能一直保持温暖,蓝莓的挂果率就会偏低。



果然,到了年前,植物又被寒潮冻伤,风信子夹箭(注:指根系发育不完全,被夹在塔座内开花)、蓝莓结不出果子,有的葡萄风信子连花苞都没能长出来。

44.JPG

气温变化剧烈会让球根植物生长受阻,对比右侧粉色风信子的正常状态,左边肉色风信子出现夹箭。 受访者供图


忽冷忽热的天气,植物无法适应,动物和人也一样。


2月的重庆,气温超过20°C,小糖家里的地暖还没关闭,养的仓鼠就在家里中暑了。先是在笼子里急躁地乱转,下巴干燥的毛发变得湿漉漉,张大嘴巴不停喘气,而后无精打采,瘫倒不动。


时间回到2023年12月7日,“大雪”节气当天,广州最高温达25°C,穿着长袖单衣的陈橙在室外骑车半小时,开始头晕眼花,也出现了中暑症状。常年生活在此的陈橙,依然“不知道该怎么穿衣服”。


李庆祥认为,全球变暖是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但大气以波动形式传播,空间和时间上的冷暖交替也是正常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近二十多年我国的年平均温度虽然没有显著上升,但具有极端化特点,夏季极端高温不断上升,冬季极端低温甚至有所下降。”


全球同此凉热不均。这个冬天,美国华盛顿山1月的平均气温比正常水平高10℃,但2月却创下了-47.0 ℃的历史最低纪录。


从世界范围来看,北半球经历了一个极端气候频发的最暖冬季。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C3S)资深科学家Francesca
Guglielmo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全球大气温度比1991-2020年平均值高出0.78°C,局部地区出现了创纪录的寒冷和炎热,这些异常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地球系统的热量失衡有关,“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也改变了极端事件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如何适应气候变化,走在气候行动最前线?李庆祥表示,漫长的历史中,温度升高,人类就会集体向更凉爽宜居的区域搬迁,但现代社会已经难以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除了落实减排这个根本途径,未雨绸缪,增强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能力也很重要。比如对气候敏感的农业,科学家们要提供更准确的气候预估和科普宣传,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后者要让农民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包括指导农民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在干旱地区加强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李庆祥说。


天气回暖后,李诗的父亲把残碎的大棚钢架清理出来,蔫了黄了的芹菜收拾干净,土翻平整,准备到夏天再种上番茄。除了重新加固大棚,李诗一家还打算减少大棚数量,“就怕极端天气再带来一场灾祸”。


“等哪天不种田了,我也要好好看一场雪。”李诗父亲说。


(部分受访对象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琪南方周末实习生 谭梓莜 卫雅琪

来源:南方周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