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8861|回复: 8

伽利略是否“借鉴”了中国古人的科研成果?

[复制链接]

伽利略是否“借鉴”了中国古人的科研成果?

发表于 2024-2-21 01:58:10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8861 8 查看全部
关键词:中国古人,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大舟,大漠在线

太阳系.jpeg
(图片源自网络)


早在汉代成书的《尚书纬·考灵曜》中,中国古人就描述过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1632年,伽利略在“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复三万里。春秋分其中矣。地恒动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牅而坐,舟行不觉也。”其大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也提出个力学相对性原理。那么问题来了,伽利略是否“借鉴”了中国古人的科研成果?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看中国古人怎么说的,伽利略又是怎么说的。如果两者说的不一样,各说各话,驴唇不对马嘴,那么,借用一下专利用语,自然两者都是“原创发明”,后者没有“借鉴”前者;如果两者说的都是一回事,或者大同小异,那么,前者是原创发明,后者不是,顶多是个“实用新型”,后者“借鉴”了前者。

《尚书纬·考灵曜》说,“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复三万里。春秋分其中矣”,之后又接着说道:我们脚下的大地,它是一直运动不止的,但一般人们并没有感知。为什么会这样?这就好比在大船中,人关着窗户坐着,尽管船在行驶,而人却没有感觉到。

伽利略是怎么说的呢?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伽利略说,在一条大船甲板下的主舱里,船不动时你观察好身边的一些现象,在船行驶时,你再观察,会发现它们“丝毫没有变化”。在密封的船舱,你无法从身边“任何一个现象来确定,船是在运动还是停着不动”。

当然,这两者说的船行驶、运动,都是指匀速。

这两者说的,是不是一回事?

从讨论的背景看,两者完全一样。《尚书纬·考灵曜》说,“地有四游”,“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这是讨论大地是否运动,论者主运动说,那么他要回应质疑,回答“既然你说大地是运动的,那我咋没感觉到呢”这样一个问题。他是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引用了舟行人不觉这个典型事例,借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的背景是,欧洲支持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静说(地心说)的一派和支持哥白尼地动说(日心说)的一派吵得不可开交。“论战中,地静说有一条强有力的反对地动说的理由:如果真的是地球绕日运行,那么地球的运行速度会很高,为什么在地面的人们对地球的高速运动一点也感觉不出来呢?这是地动说不能回避而必须解答的问题。”

从论证方法上看,两者完全一样。论敌是反对地动说,对此,《尚书纬·考灵曜》的作者和伽利略都选择了用“舟行人不觉”这样一个典型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从具体行文上看,两者差异明显。《尚书纬·考灵曜》言简意赅,点到为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待读者自悟;《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则洋洋洒洒,掰饽饽说馅,唯恐读者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纸张。前者时代有无纸张未详考,就算有,纸张也是相当金贵,故此惜墨如金;后者则纸张不算啥稀罕物事,多罗嗦罗嗦无所谓。

综上,伽利略所说的和中国古人所说的,两者大同小异。同在原则一致,议题一致,结论一致,背景一致,论证一致;异于行文,有详有略。“伽利略的思想与中国古人的智慧何其相似!”

又,考虑《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是1632年出版,而利玛窦是1582年即已被派往中国,1610年即已在京去世,从利玛窦开始,不断有传教士来华,不断有中国文献被“交流”到欧洲,则存在着《尚书纬·考灵曜》流传欧洲,其上信息被伽利略所获取、利用的现实可能性,所以,伽利略当是“借鉴”了中国古人的科研成果。在那个学术要求并不像今天这样严谨、规范的年代,引用他人成果不必声明和标注的年代,伽利略只字未提中国古人科研成果,原也是正常现象,情有可原。

(大漠在线原创,转载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922

帖子

277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79
业余民科
 楼主|
发表于 2024-6-29 23:30:11 显示全部楼层

孔乙己曰:窃书不能算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922

帖子

277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79
业余民科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01:23:53 显示全部楼层

借鉴没有?反正那个时候,传教士已经跑到中国来了,他们可没少往老家搬运东西,包括各种典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922

帖子

277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79
业余民科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00:32:25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发表论文是要查重的。虽说古代可能和现在的要求不一样,但是,现在的要求无疑是最合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922

帖子

277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79
业余民科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00:33:35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截图_选择区域_20241014003113.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922

帖子

277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79
业余民科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4 00:35:52 显示全部楼层

伽利略是著名大科学家,放在今天绝对是博导。
那么,按照博士的要求,他文章的查重率不应高于10%.

那么,他“借鉴”别人的成果没有,
你说呢?自己判断可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922

帖子

277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79
业余民科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00:31:12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截图_选择区域_20241020002707.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922

帖子

277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79
业余民科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00:35:55 显示全部楼层

在伽利略那个年代,学术不规范,他不注明重要引用内容来自何处不难理解。
我们也不会怪罪伽利略没有标注,没有搞论文查重等等。
但是,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到底谁是原创,谁是演绎?
至少,我们今人是知道谁先谁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922

帖子

277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79
业余民科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00:38:23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要辩解,说什么后来的也有创新。
创新那是当然。
今天的车轮不是木头做的,比古代的木制车轮优越很多,能据此说车轮是今人的发明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