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2551|回复: 0

夕阳下,聆听清晰世界

[复制链接]

夕阳下,聆听清晰世界

发表于 2024-7-1 18:57:48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2551 0 查看全部


听力损失往往伴随增龄悄然发生。据保守估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约1/3存在中度以上听力损失,在75岁以上老年人中这一数字约增大至1/2。6月24日至30日是2024年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主题为“维护听力健康,乐享幸福晚年”。


老韩误以为“人老耳背无须干预”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听力学中心助听器选配室,被确诊为中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老韩落座后,递过她的听力记录表,上面记录着多项听力学检查结果。


神经耳科助理研究员董瑞娟打量着检查结果,提高音量开始了病史问询。谈话间,老韩注视着董瑞娟的口型,来猜测她听不清的话语。老韩耳背已有10来年,且随着年龄增长持续加重。但与多数老年人一样,她误以为“人老耳背无须干预”,直至家人察觉与她交流着实困难,才决定来就诊。《老年听力损失诊断与干预专家共识(2019)》指出,老年听力损失的早期发现极有赖于家庭成员的日常观察。


董瑞娟为老韩选择了一款耳背式助听器,正准备试戴,老韩却吐露了顾虑:“邻居也配了助听器,我借来戴,里面嗞嗞啦啦响。”


“助听器可不能借着戴、换着戴。”董瑞娟纠正道,“不同的人,耳道形状不同,邻居的助听器可能不适合您的耳道,进而产生嗞嗞啦啦声。另外,助听器参数需要根据个人的听力情况进行调整,佩戴参数不匹配的助听器,不仅帮助不大,甚至可能对耳朵造成伤害,这就是为什么强调个体化验配。”


将助听器连接至电脑中的验配软件后,董瑞娟将听力学检查结果录入系统,启动调试。“我说话,您能听清吗?”根据老韩的反馈,董瑞娟进行了增益级别的调整。见老韩反馈积极,董瑞娟继续追问一些常识性问题,以验证她能否听清、听懂。


测试中,老韩的嘴角止不住地上扬,难掩重返清晰世界的喜悦。她起身对着镜子,拨弄了几下碎发说:“选这款吧,戴上几乎看不出来。”


“老韩不是单纯爱美。其实,老年人在意的是助听器的外观是否隐蔽。”董瑞娟解释说。


老夏得知持续使用才能维持残余听力


随后走进诊室的是复诊患者老夏。助听器验配后1至3个月内需要进行随访,据此优化助听器参数。老夏自述,在佩戴助听器的这1个月里,整体感受不错,唯有一点不适,“感觉耳朵像被糊住了,声音不透亮,不讲话时索性就摘掉了”。


“您选配的助听器,耳塞是镂空款,堵耳效应不明显,因此舒适度高,但清晰度有限。考虑您是初次验配,我们要在舒适度与清晰度之间寻求平衡,优先确保佩戴舒适。”董瑞娟告诉老夏,“上次调试时,留有一定增益空间。也就是说,假设本来需要放大10,只放大了7,因为‘人机合一’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这次把增益级别再调高一些,您再试试。”


经几轮问询,董瑞娟在具体频段上又对增益级别进行了精准微调,老夏明显感觉“声音透亮许多”。


近些年,很多助听器增设了无线功能,类似蓝牙耳机,连接至手机后,无论是接通电话或是播放音视频,手机声音可以直接传入助听器,聆听效果更佳。老夏此次就诊,也是为了熟悉这项功能。


调试完毕,老夏尝试用手机观看视频。“怎么这么吵!”原来,此前由于听不清,她习惯将手机音量调至最大。


“别在您需要时,再临时佩戴助听器。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使用助听器,才能真正获得较好的助听效果。”老夏临走前,董瑞娟叮嘱道。


国内助听器佩戴率仅有5%~10%


“老韩与老夏的就诊经历很具代表性。”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主任医师刘博表示,多数老年人对听力损失的重视度不够,任由听力损失持续发展。究其原因,是对听力损失的危害认识不足。


“听力损失不仅会导致听觉言语交流障碍,还能引发虚弱感、孤独感、猜疑感,加剧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和社会隔离现象。”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医师舒易来说,与此同时,它还与老年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听觉是接收外界信号的重要窗口,信号接收越少,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就越高。研究发现,伴有轻、中、重度听力损失的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分别是听力正常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的2倍、3倍和5倍。


在刘博看来,除动员老年人发现听力下降及早前往医院就诊外,接诊医生对佩戴助听器必要性的解释说明至关重要。“有几个要点需要着重说明。其一,由增龄所致的听力下降无法逆转,药物干预作用有限;其二,在无法逆转的前提下,若要提高声音强度、改善听觉言语交流,验配助听器无疑是有效手段;其三,佩戴助听器可有效提高听力水平,避免中枢听觉功能退化,进而导致言语分辨能力下降,由‘听不清’发展至‘听不懂’。”


然而,2022年国内一份老年听障社会问题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有听力障碍的老年人助听器佩戴率仅为5%~10%。除固有观念影响外,价格高、效果不及预期、操作复杂、外观不佳等均使老年人不愿佩戴助听器。


“老年人容易将价格与使用效果画等号。价格与使用效果之间固然有一定关系,但是,助听器并非越贵越好。”刘博指出,直接影响助听器使用效果的是验配水平,而非单纯的价格。


一份由北京听力协会发起、面向听力零售行业门店负责人和雇员的年度问卷调查显示,助听器使用者被误导往往是因为“过于关注价格,忽略背后专业服务的价值”。


“如果老年人在不同频段的听力损失相差不大,那么,价格中等的助听器也能满足其助听需求。”刘博说。


近年来,助听器生产厂家也在外观和性能上追求适老化,试图提高老年人佩戴助听器的依从性。董瑞娟提到几点变化:向轻量化转变,使佩戴更为隐蔽,降低病耻感;将一次性不可充电电池改换为内置可充电电池,减少老年人手部的精细操作;在安静环境与噪声环境中程序实现自动切换,降低老年人的操作难度等。


国家正加大听力与言语康复人员培养力度


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有能力同时提供助听器验配服务的医疗机构相对有限。社会力量的加入,使老年听力损失患者拥有了更多选择。类似眼镜店有验光服务,一些听力言语康复机构、助听器门店也会聘用有资质的验配师。


上述调查问卷显示,在受访门店负责人和雇员中,42.31%的人拥有助听器验配师国家四级证书,15.73%的人拥有助听器验配师国家三级及以上证书,5.24%的人拥有其他国家/地区职业证书。但在各年龄段从业者中,多数从业者是非听力学大专及以下学历。


“国家正持续加大对听力与言语康复行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刘博介绍,自2012年,教育部正式将“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高等院校所设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听力学方向)”“听力语言康复技术专业”“听力学专业”“言语听觉科学专业”等陆续统一为“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此后,随着首套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教材于2016年启动编写,更多高等院校加入专业人才培养中来。截至目前,国内共有20多所高等院校开办“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


即便如此,由于我国老年听力损失人群庞大,听力师仍存在较大缺口。“对助听器验配的普遍期待是实现老年人自测听力、自助验配,同时由听力师进行远程调试,最终达成验配便捷可及、准确有效的目的。尽快建立听力师职称评定标准,有助于加速填补听力康复专业人才缺口。”刘博说。


基层机构在老年听力筛查中大有可为


鉴于老年人对听力损失重视程度普遍较低,想要实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听力筛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今年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开展老年听力健康促进行动(2024—2027年)的通知》,其中提出,鼓励老年人采用听力自测软件等方式进行简易听力筛查,并倡导有条件的地区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听力筛查。


记者了解到,噪声下数字测听是一种适用于大规模人群,高效率、低成本的自动化听力筛查手段。其优势在于操作简单、用时短,不需专业测试人员介入,目前已实现基于固定电话、网络软件或手机应用的远程听力筛查。


刘博表示,这种基于通信工具和数字测听程序的远程听力筛查方式,具有一定推广价值,但对于高龄老年人而言,仍面临数字门槛。从实际应用来看,纸质量表在老年群体中的接受度更高。


刘博曾在耳鼻喉科门诊、老年医学科门诊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试用过老年听力障碍筛查量表。这张国际通用的老年听力障碍筛查量表有10个问题,多是询问老年人的主观感受,非常易于理解,比如“和亲友在餐馆就餐时,听力问题会给您造成困难吗”等。医护人员根据老年人的回答,在“会、有时会、不会”3个选项中勾选答案。3个选项分别对应不同分值,最后通过得分判断听力损失程度。整个过程只需 5到10分钟。

“医护人员对这种筛查方法很感兴趣。”刘博说,如果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优势,将老年听力障碍筛查纳入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体检项目,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基层全科医生开展,同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具备老年听力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可使筛查出的老年听力异常患者快速转诊至上级医院完成诊断。

健康报记者 赵星月
来源:健康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