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天见的标点符号,是土特产,还是舶来品?你问十个人恐怕得有二十个回答“舶来品”。为什么问了十个人会得到二十个“舶来品”的回答?因为十个人回答完之后,觉得你不学无术,还会对你再强调一遍标点符号是舶来品。
但逗号啊句号啊等等这些标点符号,它们真是舶来品吗?产地到底在哪里?
我以前也觉得是舶来品,因为古书上就没怎么见标点符号,见到的又以为是后世添加的,不舶哪来?直到有一天我研究数字写法的起源问题,不得不涉及圆圈零(〇)的起源,不得不探究“□”等等符号的来历,才发现管锡华教授有本书,《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上面讲了好多标点符号的事情,才知道自己在这方面这么孤陋寡闻,标点符号是古已有之,不是什么舶来品。
举例来说,咱们现在常用的句号、逗号、顿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如此等等,古已有之。如最重要的那个句号,人家汉朝人就在使用了。
管锡华教授在研究了海量古代文献后说,“由此可见,汉语的新式标点符号是在汉语古代标点符号自身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一来,标点符号是舶来品之说不攻自破。
不仅如此,“从起源来看,世界上现存最早最丰富的文献文字即是中国殷商时代的汉语甲骨文。而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标点符号,因此,汉语的标点符号起源最早”,瞧,这里还隐含着标点符号有“舶去”之可能。
那么问题来了,咱也不说啥子“舶去”之可能,就说为什么本来我们有标点符号,但人们却大多认为没有呢?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一条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很多人缺乏文化自信,尤其对传统文化。
因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所以很少读古书,很少读古书,就很少有人能像管锡华教授那样发现古书中的标点符号并且追根溯源。因为缺乏文化自信,课堂上就会本本主义,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一知半解,人云亦云,对标点符号是舶来品之说深信不疑。因为缺乏文化自信,对中国古代的事情也就提不起兴趣,自己不去研究,也不关注别人的研究。因为缺乏文化自信,也就更谈不上热心宣传古人的成就,不会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所以你管大教授研究出来了古代有丰富的标点符号又如何?标点符号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成熟于宋元明,那么先进又如何?你二十多年前的2001年就出版了研究专著又咋样?人们不知道标点符号古已有之还是不知道。
要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从根本上说当然是要树立文化自信。这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一是一,二是二,勇于探索,不断更新知识库。现实中我们的衣食住行确实有很多东西、很多元素是来自外国,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这都是事实,应虚心向别人学习,这个没啥好说的,见贤思齐永远正确;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是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我们的古人和他们同时代的人相比非但并不落后,而且还很先进,所以追根溯源,很多东西是咱们老祖宗的发明创造,我们作为后人,未可数典忘祖。譬如以衣论之,丝绸其谁能比?以食论之,瓷器其谁能比?以住论之,卯榫建筑其谁能比?以行论之,孟尝君时代,他的一介门客冯谖,竟然会管他“要待遇”,还大声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当时的车马奔驰、车驰马啸,是你能想象得到的吗?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未来是现在的创造。人类的脚步从远古走来,留下了标点符号这种文化足迹。愿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发展的历史,看到中华先人充满智慧的艰辛可贵探索,取得的丰硕卓越成果。顺便说点题外话,古人对符号的开发利用那是达到极致的,筹算用九个符号和零(空位、□、〇)就能表示所有的数字,这种方法也是中华先人发明的。这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大家小学的时候都学过的。
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十进位值制是发明创造里的喜马拉雅山,代表人类智慧的珠穆朗玛峰。马克思称十进制计数法为“最妙的发明之一”,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如果没有这种十进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吴文俊院士则说:“这一创造对世界文化贡献之大,如果不能与火的发明相比,也是可以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类发明相媲美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