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6784|回复: 0

农场牧歌 ▌那年那月

[复制链接]

农场牧歌 ▌那年那月

发表于 2024-11-11 19:11:40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6784 0 查看全部

作者:熊俊林

半个世纪前的一九六九年初,刚下乡插队才两个多月的我们,就经单位选拔了两位知青去放羊,一位是乌市知青,叫马玉龙,一位是我的同学,本地知青廖新星。都是那种个子比较小却又比较机灵的。他们光荣地走上了牧工这一新的工作岗位后,我心里就曾十分惆怅。心想为什么没选上自已呢。我甚至在十分羡慕他们的同时,怀疑他们是否有后门。同时还想到了《鸡毛信》里的放羊娃双虎,他给八路军送情报时的机智和勇敢。认为这项工作,可能就是需要那种个儿较小,同时又比较机灵的人去做的。当时的我们已经十七、八岁,比《鸡毛信》里的双虎还是大一两岁的,看来我的这位同学似乎也比较符合这一选拔标准,而且也的确比我机灵得多……

33.jpg
▲ 天山牧歌/ 木刻  熊俊林

但思想浪漫,又特别富于幻想的我,其实想到的还远不止这些。我还想到了骑着马儿或者毛驴,吹着牧笛,悠哉悠哉地沿着山坡和原野,赶着羊儿过草原的情景,而且我也会吹笛子。甚至还小声地哼起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那是一番怎样的感受呢。那无边的草滩上绿波起伏,成片的苜蓿地里紫花闪烁,收割后的麦茬地也好似满地铺金,一定可以任我放声歌唱。我还可以画画,看着那些可爱的羊儿蹦蹦跳跳地追逐吃草………

然而现实却根本没有理想那样美丽。

半年后,我的那位同学便开始怨言不止了。

首先,放羊得早出晚归,一日三餐从来没准时过。甚至晚上回来时,到食堂都打不上饭菜。好不容易找来食堂的人,剩菜也是凉的,因为食堂的炉子都压火了。无奈只得自已想办法找有家的人去解决。那时的农场连队还没有电,而且也不可能有现如今的微波炉和煤气灶,听都没听说过。连照明都是自已找个小瓶子,上面扣个铁皮盖。再自已安个绳子或者布条子作灯焾子,问开拖拉机的人要点柴油点着了用的。

二是每当刮风下雨的情况下,若不是风雨太大也得照常放牧,对羊来讲,它可不愿意饿着。吃着带水的草可能还津津有味,连汤带水,主食副食搭配。而身上厚厚的羊毛也如同雨衣般能挡些雨水,但放羊的可就没有那么轻松了。而且为了卫生,羊圈一般都离队部较远,夜里要值班。那时农场还是常发生过狼钻进羊圈里,拖走羊只的情况。而且狼只要进了圈,不管能不能吃得了,总是先咬死几只喝完血再说,损失极大。也责任重大。可以想象,在没有电灯的羊圈里面,又没人的监护下的羊如何与狼博斗。而作为羊,也许还认为:如果人都管不了它,是不是认为也只有被狼吃了算了呢。反正谁吃都是一样的,它更不可能与狼搏斗,何况那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也不可能视死如归。

三是羊是动物,每天得吃个不停,吃饱为止,甚至吃饱也不止。即使吃饱了也还总在低头觅食。好像除了吃再无别的事好做,这大概就是羊的劣根性。外行可不知它是否吃饱,如果吃多了苜蓿玉米等干食,然后再一喝水,掌握不好肚里还会发酵膨胀,致使羊肚子撑爆,谓之胀死。造成国家财产损失,同样责任不小。我们队的牛就胀死过,放牛的还受了处分。好在那头牛本来就没有出息还极犟,公认的难以调教。既不好好拉车,又不认真耙地,且常跑出去找不回来,是个痞子牛。记得胀死时是夏天。发现它时还有气,肚子圆鼓鼓的,四个蹄子朝上,翻不过身来,像个牛皮筏子。队上立刻报告了场部有关部门生产科,场领导当机立断,立即决定所有场内的农业连队的食堂,都派一人赶到我队的苜蓿地现场分肉,那只牛瞪着双眼无奈地望着分它肉的人,可谁也救不了它的。尽管那年头吃顿肉不容易,大家也还是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更无幸灾乐祸之意。但这无奈之事,明明是它自已造成的,怪不得别人。因为牛是大畜,还要上报事故有关材料。那时又是抓阶级斗争的时期,差点挂上了阶级斗争的新动向。考虑到影响极坏,管牛的人还是因管理不善而受到了记大过的除分。

再就是整天跟羊混在一起,如果不注意卫生,还会得一种病,叫布鲁什杆病,那可是使人闻之生畏的,而且据说还不好治。看来什么工作都不是好干的,既不好玩也不浪漫。不踏踏实实,都难做好。知道这些后,我不禁又有些暗自庆幸起来。也不愿意像歌里唱的那样,随着姑娘去放羊了,而且也不可能有姑娘愿和你一起去放羊。更不愿意“变成一只羊,卧在她身旁,让她的鞭子轻轻地抽在我身上。”我一时也搞不懂当时王络宾是咋想的,恐怕比我还要浪漫。我想现在的人,也大都不会愿意的。你要真的变成了一只羊,姑娘喜欢你才怪哩,那鞭子一定会使劲地抽。叫你滚得远远的,别看羊肉好吃,但羊骚味也并不好闻,别带得到处都是。

34.jpg
▲ 连队之晨/ 木刻  熊俊林


每到冬季,地方上的牧民都会出山转场,到冬窝子避寒。因为他们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浩浩荡荡的成千上万甚至几万头牲畜的迁徙是世代承袭的定律。而兵团的农场那时一个连队一般就一群羊,且都只有几百左右,在冬季则都基本实现了圈养,而且也只能圈养。每天要待天暖和些才出去。放养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夏秋的三季,也大都是早出晚归。秋季则要特别注重抓好秋膘,主要是在收割后的庄稼地里复收玉来高梁等作物,以增重增肉。到冬季则集中宰杀一批外调和本场职工食用,储存一些冬肉。然后在进入冬天和开春前后时,就要准备接春羔了。

如今科学饲养的方式逐步代替了放养的传统方式,促成了传统畜牧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以拥有多少只羊为富裕标志,那样简直成了给羊养老送终。而是以产值和收入为出发点,以产出效益为宗旨。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羊越养越多,这本来是好事,但生产的发展造成草原载畜量过重,甚至无法承载。山坡草场被啃成了秃子,环境资源也受到严重破坏。牧民定居,牲畜集中饲养甚至工厂化管理都己成为必然,这不仅是畜牧产业的革命,更是人类生存观念的革命啊。

当然,要变的观念还很多。比如在羊的管理上,从放牧到喂养不仅是形式的变化,也带来了羊的习性的变化。草原上没有了狼,羊也变得不同于以前那样机灵警惕和生机勃勃。日长月久,甚至还容易得“脑包虫”病,脑子也不太好使唤了,这就更有必要长大就宰。而且现在的羊都实行圈养,住在圈子里的羊有人看护,狼也自然无从得手,或饿死了或不知逃到了何处。羊没有了天敌,因此就有了“灰太狼”和“喜羊羊”的故事,使人念想,狼也就快成了传说。甚至有人提出,是不是应该引进一些狼,以保持生态平衡。但仔细一想也很荒唐,羊都圈养了,即使引进了狼,不饿死它才怪呢。除非你喂狼,再说与其让狼去吃,我自己不知道吃吗,我们可没那么傻。那就只能跑到可可西里去,那里据说倒有野山羊吃,但也属于保护动物。我看它也只有灭绝一条路了。这样狼心狗肺的坏东西,地球人不需要它。不如吃草改变自已好。要想生存,就得改变自己。那样的话,自古羊和狼这两个有仇的世家,也就变成了故事里的“朋友”,或者说狼如果不养羊,也同样是不是没有吃的了呢。

35.jpg
▲ 兵团人家/ 木刻  熊俊林

正如同有了拖拉机和各种农用机械,马和牛也不拉车了一样,它们也自然地“下岗”了。我们现在的自然界里,还能见到“风吹草低见牛羊”吗?除非是在某种特有的条件下去创造一种岁月的诗情画意,带我们去回忆过去,营造一种快乐的氛围,因为尽管大家乐呵呵地享用着“手抓肉”和“烤全羊”时,如若有群羊此刻路过,它们也不会知道吃的是它们的同伴或与它们有什么关系,只是看到你在快乐着而已。

社会的发展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现在的牧民定居实现了各民族生存观念和生产关系的大转变。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使大家不再过那种逐水草而居的艰苦生活,幸福指数也就大大提高,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年”的景色当然也随之成了历史,而代之以崭新的现代化牧业。因为,人世间的规律就是不断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自已。听不到牧歌也就很自然了。久而久之,狼也必然成为图腾和传说。你想想,现在天上飞的有超音速飞机,地上跑的有高铁。如果我们还沉静在骑毛驴赏月,吟诗作画的情趣里,又怎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呢。

写到这里,我还是要提一下前面说到的那两位知青,我的同学廖新星早已转岗,现在也早已退休,在家带孙子。而那位乌市知青马玉龙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还被树为扎根农场的好知青,却在转岗后的工作中不幸因工遇难,七十年代就长眠在了农场的土地上,团志上有记载。他没有走到今天,更没能看到今天丰富多彩的好日子。想来不免使人怀念。

8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