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水果,好的不吃,非先吃烂的,结果一口好的没吃着,全放烂了。相比于老一辈人的节俭与克制,年轻人更倾向于及时行乐,比如花不少钱去听演唱会,以换取极致情感体验。这两种行为被网友戏称为“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
如何从心理上理解代际之间的这种差异呢?
植物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才能呈现出勃勃生机,人类需要满足心理营养才可能呈现出生命活力。“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均是各自满足心理营养的不同表达方式,背后想要的无外乎安全、认可、价值、爱、意义等。
老一辈的“没苦硬吃”,可能源自其经历的物质短缺和匮乏,与此相匹配的信念是勤俭持家、先苦后甜等。当践行这些信念时,他们会感受到安全、有价值。相应地,吃苦就变成一个可以满足自己安全感的符号和象征,而浪费和享受则成为不好的体验与表现。
年轻一代的“没福硬享”,可能源自物质相对富足、没有感受过饥饿的生活经历。此外,年轻一代的家庭结构也经历了变迁。在传统家庭结构中,长辈地位高,好东西优先享用。而在现代家庭结构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吃穿用度会优先考虑孩子。孩子容易获得一种“我很重要、享受生活是自然的、爱自己”的信念。
理解了内心共同的需要后,人们就会加深对彼此的理解,更能在心理上接纳彼此的不同。
据《大众健康》杂志、上观新闻等
内容来源: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