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有效路径之一。2022年以来,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浙里康养”老有所学工作部署,省委老干部局会同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等10个部门(单位),开展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积极打造“15分钟老年教育学习圈”,致力于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3年来,浙江大地上各级老年大学(学校、学堂)新校落成、老校提升,办学师资、课程建设不断加强,“送教下乡”、老年研学、数智应用等办学形式不断迭代,老年学员助力银发经济发展、践行“以老助老”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涌现,探索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之路。
提质扩面 推进“15分钟教育学习圈”
直播训练营、青瓷手工、美学化妆课、马面裙走秀……浙江老年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书法、绘画、声乐等,各地结合乡风民俗和产业,培育一批特色课程。围绕城乡差异,各地在城市开设手机照片处理、短视频制作、无人机操作等潮流课程;在农村开设老小同学习拼音、隔代教育、增收技能等实用课程。截至今年11月,全省汇总5.9万门课程,全省老年大学的精品课程数量从965门增加到1435门,连续两年快速增长。
老年学校、学堂数量也有了跨越式的增长。截至今年11月,全省共有老年大学(学校、学堂)16116所。其中县级以上老年大学349所,较整合前增加10所;乡镇(街道)老年学校1473所,较整合前增加730所;村(社区)老年学堂14294所,较整合前增加7909所。
在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藕莲幼儿园的多功能教室内,一群奶奶跟着专业舞蹈老师学拉丁舞。该县激活幼儿园空闲场地资源,展开“养老育幼”模式创新,实现“牵着孙辈一起放学”。
浙江各地整合成人文化技校、中小学校舍、闲置用房等资源设施,嵌入社区民生综合体等场所,推进老年学校(学堂)融合共享式建设。杭州临平区通过本地企业结对建设老年学堂;金华市在成泰农商“银色家园”设立老年学堂,深度嵌入教育、活动等服务场景。
全省各地 “广开门路”,通过公开招聘、兼职聘用、退休返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老年教育师资库。截至今年11月,全省师资库教师从8770名增加到26108名,增长近200%;108人纳入省级“领雁教师”三年培养工程。
宁波打造甬银乐学地图、百校万人同课的智慧学习场景;丽水创新推出“五养”老年研学模式……扩容、增量、创新办学形式,浙江多措并举寻找破题之道。
未来,浙江将持续深化老年教育改革。到2025年,50%以上行政村(社区)建有老年学堂,经常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口达到25%以上;到2029年,经常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口达到30%以上。
数智创新 资源送达“最后一公里”
非遗剪纸艺术课带领大家走进指尖上的非遗课堂,文人花道课讲述独特雅致的花道美学,中老年人心理保健课提供“心理按摩”……近日,一批适老化精品课程在浙江“云上老年大学”持续“上新”,老年朋友可以通过电视大屏或手机小屏,自主灵活地学习课程。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老年教育也迎来新的变革。浙江作为数字化改革的先行者,正以数字化理念、技术和体系,积极推动全省老年教育的创新与发展。2022年8月,浙江“云上老年大学”正式上线,为全省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教育平台。
在平台上,老年朋友不仅可以学习到传统文化、健康养生、书法绘画等课程,还能参与到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中来。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截至今年11月,浙江“云上老年大学”共有线上学员106.8万人,共计上线课程5205节、2415小时,学习总人次达2907万,日活跃度最高达4.2万人次。
乐学有为 持续释放银龄正能量
今年以来,绍兴市柯桥区通过培育银发经济“试水员”、银发旅游“倡导员”、银色康养“体验员”、银尚消费“代言员”,在老年就业、老年文旅、养老服务、老年时尚用品开发等多个领域找准新赛道,助推区域银发经济新发展。
在嘉兴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老年学堂积极链接当地花卉基地,开设“共富花格”特色课程,免费提供实用技能培训;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老年学校开设零基础直播培训,帮助100余名老年学员跻身“村播”行列……浙江各地赋能老年教育新功能,积极探索推动银色人才作用发挥,有力助推银发经济发展。
除了助力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浙江各级老年大学(学校、学堂)积极组建学员志愿服务队、工作室等,鼓励学员运用所学所长,投身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生态保护、文化惠民、科普宣传等领域的志愿服务,以“老有所学”带动“老有所为”的社会效益正在持续释放。
“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通过老年教育他们紧紧凝聚在一起,让他们能够继续实现自我价值。”省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来源: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