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万银
晚唐诗人徐夤在《燕》一诗中称赞燕子“百禽灵性比他稀”,意思是百鸟之中比燕子聪慧的实在少见。
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春天,我在姥姥家,一个东北小村庄,曾目睹燕子垒窝的全过程。姥姥家依山傍水,背后青山耸翠,门前清水流玉。三间大草房坐北朝南,左右两间是卧室,中间是厨房兼储藏室。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双呢喃燕子在姥姥家屋门前飞来绕去,似在勘察风水,观察主人家的德行。软语商量之后,它们把“宅基地”选在厨房正对大门的屋梁上。
姥爷看穿了它们的心事,对我们一群孩子说:“看样子燕子相中咱们家了。燕子做窝,喜事多多。你们可不能撩哧(挑逗、打扰之意)它们。小孩捉燕子,头上生癞子!”从此,门虽设而常开,为燕子出入提供方便。
燕子垒窝所用巢材主要有三种:软泥(相当于水泥)、草茎(相当于钢筋)、唾液(相当于水泥添加剂)。燕子是天才的建筑师,它先是从溪边衔回一撮用唾液拌过的软泥,粘在屋梁的下端作为基点,犹如盖高楼大厦的奠基石,再叼回一根草茎放上边粘好,起抗压、抗拉作用,然后向上、向左右扩展。
工人盖房用手,燕子筑巢靠嘴。它心灵嘴巧,有时一嘴之中,竟然里边衔着草,外边衔着泥。每天双燕循环往复,从曙光初照到晚霞满天,心无旁骛地共筑爱巢。燕子出于实用型审美,将新房筑成半圆形。燕巢的外墙是一粒粒圆泥粘连而成,均匀美观。“燕衔泥,百鸟之智莫与齐”,早在唐朝,诗人韦应物就对燕子的建筑艺术高度评价。
其实燕子之“智”还体现在迁徙上。“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这是元代诗人赵善庆《山坡羊·燕子》中的诗句,不但概括了燕子春来秋去的迁徙规律,而且还道出了其迁徙的主要原因——“搬寒热”(在寒热中搬迁)。
燕子是候鸟。春暖花开的时候它飞到北方,这里温度适宜,昆虫丰富,更适合居住与繁殖;枫红草黄的秋季,它飞向南方,享受那里的温润天气,获取更多的食物资源。
更聪慧的是“燕子归来寻旧垒”。中唐诗人武元衡的《归燕》诗曰:“春色遍芳菲,闲檐双燕归。还同旧侣至,来绕故巢飞。”隔了一年之久,相距万里之遥,燕子重来旧地,竟然能准确地找到故居,犹如导弹精准命中万里之外的半个碗,令人叹为观止。
苏轼说“自笑平生为口忙”,其实燕子迁徙也是“为口忙”——哪里虫多奔哪里。燕子是捕虫能手,据说一只燕子一年能吃掉上百万只昆虫。那么燕子是如何捕捉昆虫的呢?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燕子有一种特殊技能——飞捕,即在空中飞行捕虫。它利用其特殊的视网膜结构,在飞行时能够准确定位和捕食昆虫。凭借其尾剪可以在空中突然转向或极速滑行,像一架小型滑翔机。
燕子筑巢、迁徙、捕食的过程,就是一个智者充分展现聪明才智的过程。
(《工人日报》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