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692|回复: 0

胡椒的身价是如何跌落的

[复制链接]

胡椒的身价是如何跌落的

发表于 2025-4-23 19:26:13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692 0 查看全部






中世纪的欧洲人因胡椒高昂的价格,称黑胡椒为“黑色黄金”。近代以后,胡椒又因其覆盖全球的普及率,被誉为“香料之王”。当你随手撒上一把胡椒粉时,能否想象出这种传奇香料在历史上掀起的巨大风浪?

“香料之王”价比黄金

唐朝宰相元载落马后,有关部门从他家抄出了800石胡椒。800石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是64吨。

元载的罪名之一为“纳受赃私,贸鬻官秩”,也就是收受贿赂、卖官鬻爵,这批胡椒显然是他受贿所得的巨额赃款。由于产地遥远、运输不便等原因,胡椒在中原价格昂贵。

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时,在印度见过胡椒树,说其“树叶若蜀椒也”。玄奘年少时曾在成都受具足戒,对巴蜀一带的蜀椒较为熟悉,所以第一眼见到胡椒时,可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玄奘口述,僧人辩机编撰的《大唐西域记》中说,当时印度的阿吒厘国盛产这种香料,那里的土地不宜种植花果,于是商人靠贩卖胡椒起家,赚到钱后囤积了大量珍宝。国学大师季羡林也在为《大唐西域记》中阿吒厘国的部分作注时写道:“胡椒自古以来即为印度西海岸的特产,尤以西海岸南部的马拉巴尔所产的质地为最优。”印度历来饱受暑热之苦,食材容易腐败,因此,印度人常用香料为食材除臭、杀菌。胡椒气味芳香,味道辛辣,也可以用于调味。

在中国古代,胡椒传入的主要途径是丝绸之路。自汉武帝时期通西域、平南越之后,胡椒便通过海、陆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但以当时的运输条件,每次运往中原的胡椒数量有限,所以,胡椒在中国,就成了奢侈品。

胡椒何以变得寻常

从前文元载的故事可知,胡椒被高官显贵当作财富囤积贮存,一方面是因为胡椒昂贵的价格,另一方面也是因其可以储存多年而风味不变。

宋元时期,获取胡椒的主要渠道是官方朝贡和民间贸易。官方朝贡中,主要的朝贡国有东南亚的占城国和三佛齐国。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二国多次遣使进贡胡椒,少则200斤,多则上万斤。在民间,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东南沿海形成几大海商集团。其中,泉州的蒲氏家族富甲一方,做胡椒生意“每以胡椒八百斛为不足道”。

这一时期的胡椒甚至可用于改善国家财政问题。

宋徽宗在位时,蔡京初拜相,有六七个富商拿着官府发行的钱票来找蔡京讨债,说:“这是前任相公罢边时所用,总计有三百七十万缗。”

蔡京将此事上奏,皇帝直蹙眉头道:“辱国奈何?”当时,国库空虚,没有钱可以还债。但蔡京说,臣有办法偿还此债。随后,蔡京实行“打套折钞”之法,命官员将诸司库务中不常用到的物品归类出来,比如以胡椒为代表的香料等,都拿出来换钱。正是因为胡椒等物品的金贵,蔡京实行此法不到半年,便“尽偿所负”,让朝廷还完了债,解决了军费问题。

到了明代,朝廷为缓解财政压力,一度用椒木折俸,也就是用胡椒、苏木等充当官员的俸禄。这一时期,广东的商人经常将折俸的椒木拿去贩卖,然后向官员支付银两。也正是在明代,胡椒的地位发生了巨变。有学者经过对比换算得出,明永乐年间,100斤胡椒尚值10两,到宣德年间,价格腰斩,只值5两。故成化以后,鲜有朝廷以胡椒、苏木等折俸的记载了。

胡椒价格大跌还和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有关。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多次出海,每次率领的大船有20多艘。郑和船队中,有一位“善通番语”的通事(翻译官)马欢,将沿途的见闻写成《瀛涯胜览》一书。马欢在书里提到,印度人大量种植胡椒,郑和船队的到来,让胡椒商人抱到了金主的大腿。郑和船队从西洋带回大量胡椒,国内胡椒的价格随之大跌。

到明朝后期,葡萄牙商人以澳门为中转站,将大量胡椒贩运至广州,而且明朝中后期,中国亦引种胡椒成功,打破了海外的垄断,这些因素都使得胡椒成了市场上的寻常之物。

(《齐鲁晚报》4.5 陈恩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