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疼痛科主治医师姜林凯接诊了一名长期饱受头疼困扰的患者。该患者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睡眠不足成为常态,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经过详细问诊,姜林凯判断她的疼痛症状与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密不可分。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情绪与人体多个生理系统存在双向交互作用:正面情绪可增强免疫力、促进组织修复,而长期、慢性负面情绪则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炎症和遗传等方面,显著增加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的风险。
长期焦虑是功能性胃肠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研究显示,焦虑情绪会导致肠道紧张,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从而引发肠易激综合征。
同时,长期焦虑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抑制副交感神经,当副交感神经被抑制时,消化道腺体分泌功能减弱,导致唾液、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液分泌不足,胃的消化功能减弱。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营养摄入,还可能导致体重下降、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焦虑还可能影响血小板活性,促进血栓形成,进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焦虑障碍患者可能更难以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如规律服药、戒烟和健康饮食等,这也会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
负面情绪还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加剧记忆功能衰退。
专家表示,情绪管理是健康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于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疾病预防策略,通过认知行为干预、生活方式调整,每个人都能将情绪转化为健康资产。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