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去了一趟位于广东湛江市遂溪县江洪镇的hb村,这是我一位在广州的朋友的老家。朋友告诉我,她的老家就在海边,村里的人世世代代靠打鱼为生,是一个典型的滨海渔村。近些年,在外打工也不太景气,一些人选择回村发展,这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朋友有三个哥哥,两个弟弟,一个姐姐。这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她二哥在湛江市区定居,三哥和两个弟弟在她经营的服装厂帮忙做事,姐姐早年嫁去了湛江市区。我此行探访的主人是她的大哥,Q哥。
早上九点,我驾车到了江洪镇,离Q哥家只有3公里的距离。但热情与憨厚的他不顾前一晚出海打鱼的疲惫,非要骑着摩托车来接,给我带路。
到了Q哥家,我们见到了他的父母,都已七十多岁了。这个村很富有,到处都是三层洋楼。村民打鱼赚钱了,抑或外面打工赚钱了,就在老家建一栋体面的房子,这是他们这里的习俗,似乎与全国其他农村地区差不多。房子尤其农村的房子,不止于居住功能,还是财富地位与声望的表达与传递。
Q哥带我们去了其中的一栋洋楼,非常新,两年前才落成。这是他最小的两个弟弟的房子。朋友告诉我,房子是两个弟弟名下的,但其实建房子的钱是五兄弟和两姐妹一起凑起来的。两个弟弟至今未娶,有栋像样的房子,提亲的人应该相对多一点吧,我这样想,朋友也表示默认。
朋友告诉我,她二哥、三哥、两个弟弟都在遂溪县城中心地段买了房,且都买在同一个小区。独独Q哥没有买房,他至今住在家里的老屋,一栋七十余年历史的平房。门口有大鹅、大黄狗、几十只鸡,和各种打鱼的工具。
Q哥今年44岁,有5个孩子,前4个是女儿,最大的念高三,老二老三(双胞胎)念初二,这三个平日都在县城读书,只有老四和最小的儿子在家附近的村小上小学,一个五年级,一个三年级。生这么多孩子,当然不是他和他爱人的本意,更多只是为了有一个儿子。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在广东农村地区,在粤西、粤东地区尤为普遍。这么多孩子,且都处在要用钱的时候,Q哥的经济压力不可谓不大,但这种压力在他身上似乎没有怎么显现,至少我感觉体现得没有太明显,他一直乐呵呵,笑眯眯,翘着二郎腿,品着茶,侃侃而谈。
2002年,Q哥曾远赴省城广州打工,但相对低的学历,加上没有什么过硬的技术或本领,让他屡屡受挫。2008-2015年,他先后在深圳、珠海、中山、阳江、湛江等地打散工。2016年,为了照顾与陪伴孩子及年迈的父母,Q哥选择了回乡发展,他的兄弟及妹妹们给他支招,大家一起凑了15万块钱,给他买了一条船,他和爱人在老家干起了打鱼的活。
如今,Q哥每天的活动大概是,每天下午四点,两个孩子回家吃饭,五点左右,他和爱人便出海打鱼,直到第二天凌晨四点返回,他爱人会拿着新鲜的鱼去镇上卖,他回家睡上两个小时,然后六点起床给孩子们做早餐,吃完孩子们上学,他继续睡觉,直到下午三点多。
Q哥驾船出海。 姚华松/图
Q哥讲,打鱼这个行当,越来越难做了。近些年,随着近海海域被一些大的渔业公司承包,部分技术先进与捕捞能力强悍的大船一经过,经常是大鱼小鱼统统被捕获,留给Q哥这样的小船的捕捞机会就比较少了。加之,人家的大船有不菲的政府补贴,他的小船基本上没啥补贴。
好的时候,鱼多的时候,Q哥一晚上可以捕到价值600-800元的鱼,差的时候,没鱼的时候,只能200来元一天,勉强糊口。
为了照顾年老体衰的父母,偶尔需要送老人去医院或诊所,他三弟把此前自己的一辆车给了他。他总感觉特风光,尤其是每当村里人夸他弟对他好的时候。
朋友告诉我,其实两个弟弟的新房,Q哥也是完全可以住的,只是他不太愿意。
Q哥感到最荣耀的事应该是两个:其一,他有五个孩子,他敢生;其二,他自己虽然赚钱不多,但他不用太担心,因为他的弟弟、妹妹、妹夫们都会随时帮衬他。每次清明、暑假、春节的时候,我朋友说,大家都会给大哥的五个孩子不菲的压岁钱,他们一般不会直接给大哥钱,而是以长辈的身份给孩子们钱。平日里,大侄女的生活费等,叔叔、姑姑们都会隔三差五地直接转账过去,甚至都不用跟大哥讲一声。
可以预见,当大侄女考上大学,Q家的兄弟姐妹们一定会摆上宴席,好好庆祝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至于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一定也不需要大哥操心。在这个大家族,大哥的孩子就是大家的孩子,大哥的困难就是大家的困难,大哥有困难,全家人一起帮忙、一起搞定。
如实说,在市场经济与精致利己主义在农村无孔不入、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当下农村的最大特征是原子化、碎片化,费孝通先生笔下人情味浓烈的“熟人社会”早已渐行渐远,人家恨不得你家混得不好,巴不得你家倒霉,家族间及家族内的明争暗斗此起彼伏,甚至同根生的亲兄弟反目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在这样的背景下,Q哥家族的团结、互助、和睦,弥足珍贵。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快乐,尤其于一个家族而言,我以为要重新审视与再定义。孩子学习好,成绩好,读好的初中,读好的高中,上好的大学,继续念硕士,念博士,出国深造,在知名大厂任职,或自己创办企业,在城里风风光光,就一定绝好吗?恐怕不一定,对全体家庭成员,尤其对整个家族而言,恐怕不一定。肉眼可见的大概率事件是,大凡孩子们混得越好,就越忙,留守老家的老人就越孤独,越寂寞,所谓的家人团聚,一家人团团圆圆,仅限于春节区区几天。
我一直对电视剧《人世间》印象深刻,剧中的大哥周秉义当市长,姐姐周蓉是大学教授,足够风光吧?但让周家成为兴旺之家与幸福之家的,或者说为周家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人不一定是在外人看来功成名就与声名显赫的他俩,很可能是选择留守老宅、陪伴与照看父母的最小的弟弟周秉昆。不难想象,没有留守的周秉昆,两位年迈老人的晚年生活会过得比较凄惨,至少不会那么幸福与快乐。
现实中的Q哥,就像剧中的周秉昆,他日子过得拮据一点,但他的幸福感不一定比别人少,至少,他可以天天看到父母,他可以天天看到孩子,他在城里的弟弟们和妹妹们经常回家看望他。Q哥成为家族团结的纽带。
正所谓,家和,才能万事兴。如何才能和?首先得人丁兴旺,人多,孩子多,才够热闹。朋友告诉我,每次过节,家族里几乎天天都搞聚会,每次都是满满四桌。其次,子女孝顺老人,子女经常回家看望老人,经常打电话或视频跟老人聊天、谈心,老人真实地感受到儿孙满堂、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自然会身心健康,心情舒畅。第三,一家人不分彼此,拧成一股绳,互帮互助,今天你有事,大家一起商议怎么办,明天我有事,大家再一起商议怎么办。家(home)并非自然天成的,家需要用心经营,真正的家,一定包含做家(home making)的过程。家,不仅指小家庭,也包括大家族。Q哥及其家族,正是良好家庭及家族的表率与标杆。一个家族,人丁兴旺,不分彼此,互帮互助,就是幸福与兴旺之家。
• (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姚华松
责编 辛省志
来源: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