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935|回复: 0

孤独是人生的本质,知道的越早越好

[复制链接]

孤独是人生的本质,知道的越早越好

发表于 2025-7-17 00:29:09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935 0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王小卿 于 2025-7-17 00:36 编辑




有一篇流行相当广泛的文章,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在朋友圈发一遍。每发一次,几乎都会引起老年朋友们的唏嘘感慨。

讲真,我也特别喜欢这篇文章。

文章说的是一对二三线城市的中产老年夫妇,有不错的养老金,两个儿子事业有成,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都有价值千万的房产。

一切都是岁月静好的样子。

但静好了十来年,一下子凌乱起来。

身体的毛病越来越多,打针吃药看病住院成了家常便饭。

尤其是两次大病,如果没有邻居帮忙,可能命都没了。

岁月不再静好,老夫妻慢慢生出一种想往:要是儿子能接他们到京城养老那该多好!

但儿子们呢,父母大病期间,全都奔回来探望,而且侍奉汤药,床前尽孝,挑不出一点毛病。

和谐美满一家,简直就是令人羡慕嫉妒的典型。

但笑着的父母,心里却很不是滋味,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像涟漪一直在心头荡漾。

因为,两个儿子,没一个开口请爸妈住到自己家去。

失望之余,老两口决定,把养老院作为自己生命的最后驿站。

这个故事的结尾,可以用大咖白岩松的两句话总结: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但儿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

1
关于家


父母的家永远是女儿的家,儿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看似无情,其实很好理解。

儿女小时候,靠父母养育成长,父母的家是港湾,更是栖息地。所以父母的家,是儿女的家。

儿女长大成人之后,有了自己的家,看望父母的时候,虽然还是回家,但所回的,是另一个家。

儿女的儿女,尽管很多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但他们决不会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家当做自己的家,一定会说到爷爷奶奶家,到
外公外婆家,而在自己尚未成年的时候,爸爸妈妈的家,就是他们的家。

家是社会的细胞,一代一代的细胞,在裂变中让社会更加丰满。你的家,是儿女的家,儿女来看你,是回家。儿女的家,是从你的家裂

变出来的新家。你到他们家,是做客。他们请你去,是情分。不请你去,是本分。没什么想不通的。

2
关于孝


中国人关于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尚无完整社会形态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个字的结构是,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

几千年来,“孝”是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百善孝为先”适用于所有场合语境。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以至于“教育”的“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教育随之扩展。

人们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社会环境,承受的工作压力,超大都市的快节奏,都让这个“孝”字渐渐变了味道。

原来的“孝”,是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一家人,一片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青壮年下田劳作,中老年在家做饭带娃,一代代沿袭传承,几乎没有大的变化。进入晚年的老人,得到子女的侍奉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是,工业文明兴起之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个性的包容度越来越高,大量的年轻人离开乡土去往他处谋生,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也越来越小,进入晚年的老人,要么独自留守家乡,要么跟随子女去往他处生活,不管以何种形式生活,原来的体面和尊重,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本质上的孤独终老,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3
关于我们

时代在发展,表达方式也在发展。语境在变化,新词层出不穷。我们年轻时经常听到的“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句话,现在已经很少听到了,“滚滚向前”的意思现在有N多种表达。但不论方式千变万化,意思我们一直都懂。

对此,唏嘘感慨也罢,无奈悲伤也罢,我们都必须接受。与其被动接受,不如愉快迎接,在愉快中规划自己,在规划中成长自己。人的生命既是物理的,也是精神的。物理的生命是正抛物线,精神的生命是反抛物线,其成长的阈值是无限的。让我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完善,最终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