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466|回复: 0

家庭教育新问:我们做对了什么?

[复制链接]

家庭教育新问:我们做对了什么?

发表于 2025-9-23 22:05:44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466 0 查看全部

            
                          
作者: 王芳

时代飞速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千万孩子的成长,更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外研社推出的新书《我们做对了什么——北京十一学校家长的陪伴与反思》,为我们探索这个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考维度和实践参考。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书名自带一种力量。每次念出这个书名,我都觉得,它是在传递一种珍贵的思维方式。它也像一个温柔的邀请,邀请我们每一位关心教育的人,先放下“我哪里还做得不够”的焦虑,换个角度,从“我们做对了什么”出发,开启一场真诚的思考。

书中最打动人的,正是这种思考所带来的光亮。记录这些故事的人,是40多位北京十一学校的家长。他们面临的困惑、付出的努力、收获的反思,与我们千千万万的家庭息息相通。书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平实的记录、真诚的分享和坦诚的反思。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孤军奋战的跋涉,而是一次家校携手、共同成长的温暖旅程。

更吸引人的是,这些真实而鲜活的案例将思考落到了实处。比如有的家长从“追问分数”转向“先听孩子说”,让孩子愿意主动分析试卷,帮助孩子在总结“做对了什么”中重建信心;有的家长在面对孩子沉迷社团时,从焦虑到理解,最终陪伴孩子找到学业与热爱的平衡点,守护了兴趣的火苗;还有家长在选科、竞赛等关键决策中,从代作主张变为共同分析,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这些故事细致记录了家长们在情绪支持、自主管理、兴趣平衡、升学选择等多方面的教育探索,更深刻折射出陪伴的本质——不是塑造一个“完美孩子”,而是在尊重与信任中,与孩子一起走向更开阔的成长可能。

我既是这本书的策划人与出版人,也是它的第一批读者。作为一名母亲,面对孩子飞速的成长,也几乎每天都在面对“亲子关系怎么处理”“学业和兴趣如何平衡”“家校如何协同”“未来如何选择”等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本书,于我而言,既是一颗“定心丸”,让我在焦虑中回归从容;又如同一幅“导航图”,在迷茫处照亮选择,真切回应着我们这一代父母共同的疑惑与期待。

最近一段时间,我收到了很多让我非常感动的读者反馈。有一位妈妈说:“看完书,我第一件事就是去拥抱了我的孩子,跟他说‘我们一起努力’。”有一位年轻老师说,这本书是她读过的“最实用的家校沟通指南”。更让我触动的是来自孩子的回应——有位小读者把书中划了线的句子悄悄放在爸爸床头;还有一个孩子说:“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爸爸妈妈也在学习如何做父母,他们和我一样,也在成长。”也有专家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填补了教育传播的空白。这些真实的回响,让我们更加坚信,出版这本书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本书本身。我们欣喜地看到:它成为一条纽带,连接家庭与学校、父母与孩子,也连接起每一个真诚关注教育的“我们”。

外研社始终致力于“0-99岁”的教育服务,这不仅是一个出版理念,更体现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是陪伴人一生的事业。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家长是最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出版这本书,就是希望为所有在陪伴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家长们,提供一份温暖的“参照”和有力的支持。我们想告诉所有家长:您不是一个人在摸索,您付出的每一份陪伴、做出的每一次尝试,都在悄然塑造着一个美好的未来。

从《我们做对了什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条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第一,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长的陪伴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部分,高质量的陪伴不仅仅是时间的投入,更是情感的连接。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愿意倾听、理解和支持他们的父母。第二,反思是成长的起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难免会遇到困惑和挫折,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反思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正如书中的家长所说,“教育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成长的过程”。第三,家校协同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家长与学校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成长支持,让孩子在家校协同的温暖中健康成长。

这本书从萌芽到绽放,凝聚了许多人的真心与付出。各位主编和作者以毫无保留的自我剖析与真诚分享,为我们呈现了一本充满智慧与温度的“陪伴心得实录”。顾明远先生亲笔为本书题字,谢维和先生倾情作序,两位先生的支持不仅是对书中内容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家校携手、共同探索教育之路这一“做对的事”的深切鼓励。此外,许多教育专家也为本书倾注心力,他们以专业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赋予了这本书更深厚的内涵与更广阔的视野。

教育是一项缓慢而深远的事业。它需要理念的引领,更需要实践的勇气;需要批判性的反思,也需要建设性的行动。我们相信,每一份微小力量的汇聚,都是推动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磅礴能量。每一次思想碰撞、每一回真诚对话,都能成为家校协同育人的宝贵契机,能让教育的共识静静生根,也能让教育的力量徐徐生长。而当越来越多的“我”汇聚成“我们”,一起读,一起思,一起行动,当越来越多的家庭与学校携手并肩,教育的土壤便会愈加肥沃,孩子的未来便更有希望。

期待这本书能走进更多的家庭,点亮更多的对话,帮助更多父母和教育者找回教育的初心与信心。也期待我们共同在这条温暖的陪伴之路上,走得更加从容、更加坚定——因为最好的教育,终将发生在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照亮之中。

来源:中国读书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