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宁舍良田千亩,不舍良母一人”。
现在不少家长,拼命的砸钱把孩子送进双语幼儿园、报一节几百块的兴趣班,却偏偏忽略了,家里那位日夜陪着娃的妈妈,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 “老师”。
因为一个拎得清、有智慧的妈妈,简直是家里的“精神支柱”,甚至抵得过千万资产。
因为她说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都会像春雨润田似的,悄悄刻进孩子的骨子里,影响孩子一辈子。
一、妈妈的言行,是刻在孩子心里的 “行为指南”
说实话,孩子从小到大最黏的人,多半是妈妈。
因此,妈妈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学在身上,比任何教科书都管用。
你遇事从容淡定,孩子看在眼里,慢慢也就学会了 “遇事不慌”。
你聊天爱说点小瞎话,答应孩子的事儿转头就忘,孩子也会爱撒谎、记不住,他们精着呢!
我同事之前跟我吐槽,说她侄女总爱撒谎,后来才发现,孩子妈妈每次接电话,明明在家却说 “我在外面忙”,答应给孩子买绘本,却偷偷换成便宜的零食,孩子就是跟着学的!
妈妈要是肯努力,对孩子更是种 “隐形激励”。
每天晚上孩子写作业,如果你就坐在旁边看书,有时候遇到难题,还可以跟孩子 “请教”:“你看妈妈不认识这个成语,你给我解释解释?” 孩子就会特别有成就感,写作业也更认真了。
这就是妈妈的力量!你不用逼着孩子 “要努力”,你自己先活成 “努力的样子”,孩子自然就跟着学。
二、妈妈的心态,藏着全家的 “情绪天气”
“妈妈笑了,家里的天就晴了;妈妈愁了,家里的天就阴了。”这背后其实就是心理学常说的 “情绪感染”。
妈妈的情绪就像空气,家里每个人都能吸到,好情绪能让人舒服,坏情绪能把人憋得难受。
许多妈妈总觉得是老公不上进、孩子不省心,往往却没发现,是她自己的坏情绪,把家里的 “温度” 都降没了。
如果妈妈积极乐观、从不在孩子面前哭丧着脸,那么孩子看到妈妈那么乐观,遇到再大的困难,往往也会觉得没啥过不去的。
妈妈的好心态,不是 “假装开心”,是在困难的时候,也能给家人 “稳住的底气”。
家里有这股底气,再难的坎儿都能过去。
三、妈妈的格局,决定孩子能 “看多远”
真正厉害的妈妈,从不会盯着孩子 “这次考了多少分”“跟同学闹没闹矛盾” 这些小事,她们往往看得更长远。
他们知道孩子要学的,不仅仅只是知识,还有正确的三观、怎么做人、怎么看世界。
如果妈妈不明事理,孩子就会产生“不管谁错,妈妈都会帮我”的心理。以后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 “我错在哪儿”,而是 “都怪别人”。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很容易变得自私、狭隘,跟人处不好关系。
妈妈的眼界,也会影响孩子的 “追求”。
我表姐是个特别爱学习的人,有次孩子问她:“妈妈,你为什么总看书呀?” 表姐说:“因为妈妈想知道更多有意思的事儿呀。你看这本书里讲恐龙,咱们去博物馆就能看到恐龙化石,多神奇!”
孩子听了特别感兴趣,现在才上小学,就总说 “我以后要当科学家,去发现更多好玩的东西”。
但要是妈妈每天就盯着 “谁家买了新衣服”“谁家老公挣得多”,跟邻居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儿吵来吵去,孩子也会变得斤斤计较,眼里只有 “小利益”,看不到更大的世界。
四、妈妈的 “懂孩子”,比 “教孩子” 更重要
很多妈妈总纠结 “给孩子报什么班”“让孩子学什么技能”,却忘了最关键的一点:
你得先懂孩子,知道他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不然再贵的班都是白搭。
“懂孩子” 狠重要。
你不用把孩子逼成 “你想要的样子”,你只要顺着他的天赋和兴趣,帮他把 “喜欢” 变成 “擅长”,孩子自然会发光。
但有些妈妈就特别 “强势”,觉得 “我是为你好,你就得听我的”。
经常听身边的家长说,她给女儿报了钢琴班、舞蹈班、英语班,周末排得满满当当,孩子累得直哭,她还说 “别人都在学,你不学就落后了”。结果呢?孩子钢琴弹得马马虎虎,舞蹈也没兴趣,英语成绩还下滑了。因为孩子根本没心思学,只是在 “应付” 妈妈。
其实好的教育,不是 “填鸭”,是 “引导”。
就像孩子做数学题,遇到不会的,你别直接说 “这道题该这么算”,你可以说 “宝贝,咱们先看看题目里说的是什么呀?是不是可以画图试试?” 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比你直接给答案强。
因为你教的是 “一道题”,而孩子学会的是 “解决问题的能力”。
辣妈语录:
咱们总爱说 “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实最好的教育,就是妈妈的 “自我成长”。
你遇事不慌,孩子就学会从容;
你乐观开朗,孩子就学会豁达;
你眼界开阔,孩子就学会格局;
你懂他爱他,孩子就学会自信。
你愿意花时间改改自己的坏脾气,愿意沉下心学怎么跟孩子沟通,愿意抬起头看看更远的世界,孩子自然会跟着你,一步一步长成优秀的样子,你说对吗?
来源: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