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819|回复: 0

当“睡眠疗愈”走进大众生活

[复制链接]

当“睡眠疗愈”走进大众生活

发表于 2025-10-8 19:55:15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819 0 查看全部



56.jpg
云南大理某冥想营成员在做呼吸、冥想、疗愈。



在北京国贸写字楼群的玻璃幕墙间,藏着一个疗愈空间。创始人李红颖,为上班族专门准备的“城市午休助眠计划”,成为她店里最火的项目,往往需要提前几天预约。

每天早上9点前,李红颖就要赶到门店,为午休时刻做准备:调整好香薰机,铺好睡垫,将颂钵需要用到的铜钵预热,等待客人来到空间。“一位年轻男孩让我印象深刻,不到30岁,但是头发快掉光了。”第一次看到这个男孩,李红颖吓了一跳。他工作压力非常大,不只脱发严重,还有严重的失眠,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并且频繁夜醒,这种状态已持续三四年。

他尝试过吃药,并且去看过门诊,都没有缓解。这个男孩不是个例,不少上班族都处于高压状态,很多人向李红颖分享过晚上回家后的状态,不是兴奋得睡不着,就是焦虑得难以入眠,往往会躺在床上反复复盘工作中的一切。在李红颖看来,这已属于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健康。

今年春节期间,李红颖意外看到疗愈师课程报名爆满。她发现,和以往不同,学员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很多人来自小城市,比如河北的保定、沧州甚至县级市。“疗愈这个行业越来越下沉,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

巨大的睡眠疗愈市场需求催生了无数投机者。市面上不少疗愈课程,只需要三天就能培养一个颂钵老师。

行业相关人士解释,睡眠疗愈行业门槛很低,很多人认为能把钵敲响就行,但是真的能够分辨声音频率,并且和脑神经科学结合的专业老师并不多。专业老师需要长期地学习和进阶,并且带课也要达到一定时长,才能称得上专业和职业。

睡眠疗愈师张达对这种速成现象深恶痛绝,“三天培训下来,能够演奏,但是一个合格的疗愈师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长期的实践积累,绝非几日培训就能速成”。这些速成的“大师”往往缺乏对声音原理、人体结构甚至基础心理学的了解,操作粗糙,甚至会产生反效果。

除了速成培训,过度营销和“大师”人设的包装也让行业乌烟瘴气。张达观察到,国内有不少从业者迷信海外部分国家的颂钵表演,许多机构将尼泊尔、印尼巴厘岛等地包装成“颂钵发源地”,营造一种“古老传承”的神秘感,吸引学员前去“朝圣”。这些乱象损害了睡眠疗愈行业的声誉,也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失眠者在选择时更加困惑与无助。

面对野蛮生长的市场乱象,行业规范也开始发力。2025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将“睡眠健康管理师”列为新工种。这一举措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权威医疗机构牵头推动,预示着我国的睡眠健康服务正在迈入职业化的新阶段。

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这标志着我国睡眠疾病防控将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干预”的跨越。这一新职业的设立,旨在构建一个“预防-筛查-干预-康复”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终结“谁都能做睡眠管理”的行业乱象。她还强调,睡眠健康管理师将会由两支队伍组成,一个是专业的睡眠医务人员,另一个则是提供非医疗手段的医疗健康管理师。

在一些国家,艺术治疗是一门规范化、专业化的学科。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艺术治疗与心身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鲁新华认为,专业化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一旦成为一个职业,就一定有专业性,专业性就指向国家层面的认证,这将为行业标准化建设打下基础”。

鲁新华强调,大家期盼的是一个健康、有序、真正以人为本的睡眠疗愈市场,使“好好睡觉”不再是一件需要用重金去购买的奢侈品,而是一项人人可以通过科学、可靠的方式触及的健康权利。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总第1205期 孟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