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8753|回复: 0

为何古代官员辞官之后都要告老还乡?

[复制链接]

为何古代官员辞官之后都要告老还乡?

发表于 2024-8-28 19:54:39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8753 0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兰剑 于 2024-8-28 19:56 编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最近重读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感触颇深,官场顺利的贺知章,34岁去京城当官,到了86岁高龄回到故乡。家乡的小孩子都不认识他了,他以为他是从远方来的客人。不禁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一些肱股之臣到了年老力衰的时候,辞官后都告老还乡,都很少在京城居住。为什么古代官员年老辞官后,都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不就近就在京城居住呢?

情感因素:落叶归根

现在的老人老了都想回到自己的家乡,看看小时候的老朋友。喜欢家乡安静惬意的生活,中国古代的老人也是想落叶归根的。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块合适的土地经过数代人的辛勤耕种,一代又一代生长的土地,游子们其实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

自汉武帝之后“独尊儒家”,儒家思想在古代学子心中根深蒂固。儒家思想有句话叫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父母的挂念在中华儿女心中根深蒂固。所以人老了父母健在的话,都是要回去侍奉父母的。侍奉父母和对父母的挂念是具有代表性的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也很注重葬礼和家族的延续。家族的亲人需要合葬在一起,家族的子嗣要知道老家宗祠在哪?中国人对先祖的崇敬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宗教”信仰,而这也是活生生的社会记忆!

现实因素:房价太高

现在一些大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其实在古时候一样,大城市房价太高的问题一直存在。那些科进学子,即使入了皇榜当了公务员,没有一定的背景和资产,也是没有能力在大城市买房子的。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示儿》中写道:“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韩愈在文化界可谓是大名鼎鼎,在官场混的也不赖,从一个中书舍人混到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职位,就这样的高官,要在京城买栋房子都要奋斗个30年,可见当时的房价是有多高。

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京城买不起房子,在偏远的郊区买了几间茅屋,因为离市区太远,还买了几匹马代步,平时就在单位凑合着住下,休息日在回自己的茅屋调节下。当时白居易官居中央办公室科员,一个月工资有个一万六千钱,就这样也很难在京城,买处宅子,这不禁让我们诗魔调侃一番:“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不仅仅是韩愈和白居易有存在这样的问题,杜甫和苏轼、苏洵、苏辙也遇到这样的问题。杜甫老年还在为了一间自己居住的茅屋所累,三苏一辈子在开封也没买起房子,最后在开封隔壁三线城市许昌买了房。

政治因素:离职返籍

其实官员想在自己任职的地方,离职后继续生活,是比较难的。在风气上,历朝历代都鼓励官员回到原籍休养;在法律上,从南宋开始就制定了法律加以约束;法律明文规定:各级政府官员在地方休官后,三年内不得在任职地居住,有当地亲人,三年之后也不许居住,违者判一年有期徒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官员结党营私,贪污腐败。

在明清两代,离职后官员必须返回籍贯处的制度更为苛刻,朝廷直接明令禁止所有官员在任职所在地买房,《明代律例汇编·万历问刑条例·任所置买田宅》:“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大意义上是:凡是地方官吏,不能在任职处置办田宅,违反者打50大板,并且解除你的官职,买的房子和田地充公。

其实这样做的原因就是防止位高权重的官员离职后继续干预政事,宋朝就出现过这样的例子,不得不让后世的朝代警醒。宋神宗时期的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变法就是一个例子,神宗在位时,实行王安石变法,神宗逝世后聚集在洛阳的司马光党派立即物色人手把王安石的变法新政废除,这中离职人员的政治力量不让统治者忌惮。

所以啊,古人想住在京城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好不容易安度晚年,很多官员还是愿意回家享受高屋广厦、天伦之乐!


来源:随风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