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9344|回复: 0

儿子鸣冤昭雪,后世七代封侯,都源自张妈妈的一席话

[复制链接]

儿子鸣冤昭雪,后世七代封侯,都源自张妈妈的一席话

发表于 2024-10-10 00:08:56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9344 0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王小卿 于 2024-10-10 00:44 编辑





先讲一个少年老成的故事。

爸爸要上班,妈妈也不在家,门户又不严实,家里没人咋行呢。

儿子,你在家看家哦。交代一声,爸爸抬脚走了。

爸爸下班回来,发现家里的肉让老鼠给吃了,气得训斥儿子,你怎么看的家吗?肉让老鼠吃了都不知道。接着,噼里啪啦把儿子一顿乱打。

儿子噘着嘴,也不哭,吭哧吭哧挖开老鼠洞,抓住了偷肉的老鼠,找到老鼠吃剩的肉,然后把这个盗窃犯五花大绑起来拷打,一边打,一边念念有词数落它的罪状,完全一副法官审犯人的架势。审完了,写下法律文书,接着,把老鼠和吃剩下的肉拿到面前,罗列证据,剖析根源,确定罪名,最后,把罪犯老鼠在家里的大堂下处以极刑。

老爸奇了怪了,说耶,这不是办案子呢吗?再把儿子审判老鼠的文书拿过来看,越看越心惊,哪像个小孩子过家家,完全像个办案老手的作品……

从此以后,主管地方治安的老爸,就把治狱一类的文书,交给儿子打理了。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张汤,当过汉朝最高法院院长兼最高检察长、公安部长等高官,历史上大大地有名。

不过名声不是太好,都说他这个人酷,酷,实在太酷!

这个酷,可不是时髦过了头的意思哦,而是手太辣,心太狠,为人办事太残酷。


张汤这个酷吏有点萌,不仅有点萌,有时甚至很和煦。

领导嘛,需要经常给上级汇报工作,有时被领导嘉许,有时被领导批评,有些建议被上级采纳,有些建议被上级驳斥,都是正常现象。

张汤的最高长官是汉武帝。汉武帝是个感性的人,有时候会说,怎么回事,事情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你猜张汤怎么说?找理由辩解或者说都是那个谁谁谁不听我的,才把事情搞砸了?绝不!

遇到武帝责怪发脾气,张汤每次都说,都是我的错,我们部里的同志,曾经给我提建议来着,都怪我没听,才把事情搞糟了。臣,知罪了。

张汤汇报工作还有个特点,比方重大案件的审判,如果这个案子的被告人是有钱有势的,张汤就把犯罪事实详详细细准备好,把事情的根根蔓蔓说清楚,把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据夯得实实的,以书面形式呈递皇上。皇上还有啥话说,只能同意杀,外带着罚没不义之财。

如果案子的被告人是平民百姓,张汤就口头给皇帝报一下,恳请陛下一锤定音。陛下能怎么定?往往就让张汤拿个主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张汤一般会减轻处罚。

张汤看上的干部,常常会在汉武帝面前使劲夸,说该同志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能力超强,品质一流,一句话,顶呱呱。对这个同志的缺点不足,常常为之遮掩过去,或者揽到自己身上,所以张汤的手下,政治上进步都比较快。



张汤的萌,绝不是呆萌,而是有点活囧聪。

张汤发迹很早,一起参加工作的同学朋友,一步步被他甩在后面。但张汤不势利,老朋友家庭生活困难啦,孩子找不到工作啦,能照顾的张汤都照顾到。

对老领导更是没得说,逢年过节,张汤不是发个微信,甩个表情包,或者送个微信红包了事,而是无论严寒酷暑,都要亲自登门问候。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请客吃饭也是张汤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对于经常打交道的各部门领导,请大家坐坐,吃个小饭,聊聊大天,赠送一点不给别人增加负担的礼物,都是张汤的日常功课。


你可能会说了,张汤鬼精灵的一团和气,哪里像个酷吏嘛?

酷,还是酷的,只不过张汤的酷和别人的酷有点不一样。

反映在大案要案的处理上,张汤特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哪怕是你皇帝发话了,只要不合法不合规,张汤也坚决不同意不照办,不仅不同意不照办,还要在朝堂上和皇帝争出个子丑寅卯。

比如,严助和伍被这两个朝廷要犯,汉武帝想着他们曾对国家有功,想对他们网开一面,免了他们的死刑。但张汤不同意,他说,这俩人虽然有功,但罪过更大。严助这个人出入禁宫,结交皇帝身边的近臣,犯了身为大臣的大忌,必须严加惩办,以儆效尤。伍被呢,曾经为诸侯王的反叛出谋划策,这种人如果不诛杀,将给全国人民带来什么影响呢?

汉武帝气得牙根疼,但是争不过他,只好板着脸在张汤将其判处死刑的法律文书上签字画押。


常在河边走,势必要湿鞋。

一直在高位运行的张汤,大刀阔斧、勇往直前是其一贯作风,得罪人在所难免,直至结了仇家。有人成天琢磨,怎么才能把张汤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张汤铁面无私不假,但张汤也是人啊,是人就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话说张汤有个好朋友的弟弟犯了法,张汤有心要帮他一把,但话又不好明说,为了避嫌,在视察监狱看到这个小朋友的时候,假装没看到,打算在暗地里帮。但这个小朋友哪知道官场这一套,看张汤不理他,就以为张汤不帮他,就咬牙切齿地想要狠狠报复张汤。

这个小朋友就打了个小报告,翻出张汤和他哥哥一起商量工作时说的话,掐头去尾歪曲篡改一番,说张汤这个人,早就有图谋不轨之心。

别看汉武帝刚愎自用不听劝的样子,这皇帝可不是个糊涂人。武帝心想,张汤哪是这样的人呢?但是既然有人告了,也不好压着不理,于是就把这件案子交下去。

可巧,审理此案的,正是张汤得罪过的干部。七七八八一罗织,就把张汤判了死刑。

张汤多傲气啊,根本不屑于给自己辩解,这家伙脖子梗了梗,什么都没说,上吊自杀了。


张汤不愧是酷吏,真是太酷啦。

但是,比张汤更酷的还没出场呢。

重要人物嘛,必在最关键时刻出场,起到关键作用。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被司马迁写在《史记》里的张汤妈。

话说张汤死后,家里也没啥财产,仅有的五百金,都是薪水积攒下来的,也没其他产业。几个弟弟也是老实本分人,觉得哥哥死的冤,就想好好发送一下,让哥哥的在天之灵知道亲人的心里有他。

弟兄几个的想法报到张妈妈那里,张妈妈发话了:张汤,是天子的大臣,被人污言秽语冤枉死了,厚葬个头啊!

弟兄几个吓得一哆嗦,赶紧把哥哥装到一个简陋的棺材里,用牛车拉着,送到墓地掩埋了事。

司马迁在《史记 · 酷吏列传》中写道: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讦恶言死,何厚葬乎!”载以牛车,有棺无棺。

汉武帝是个顺风耳,张家的治丧情况很快就知道了。这个叱诧风云的大男人,唉声叹气好久,摇头说,没有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的儿子!

然后,天子恢复刚毅果决真容,下令:审理张汤案件的三名干部,全部处以死刑。

在其中没有发挥好作用的宰相青翟,心里直扑腾。这个没本事主持正义的高官,吓得赶紧自杀了。

张汤的儿子张安世,汉武帝授意升迁。

其后世子孙,七代封侯。

读史卿曰:张汤一出场,就惊到了张爸爸。吃惊的张爸爸没问儿子哪里学来的本事,但却为张妈妈的出场埋下了伏笔。母亲是儿子背后的大山,教会儿子成长,支撑儿子成材,奠基儿孙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