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与其“都来”蹭热度,不如“向东”学真心
近日,浙江海宁一即将开业的商场叫“胖都来”,被网友调侃模仿“胖东来”。对此,胖东来许昌超市工作人员称,“胖都来”取名有蹭热度的嫌疑,会有法务进行评估,若涉及侵权会发律师函要求整改。目前胖东来未在除河南省以外的省份开店。(3月27日 极目新闻)
(图片源自网络)
这一事件看似是名称之争,实则折射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如何把握模仿与创新的边界,如何坚守商业道德与法律底线,以及如何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深层命题。
法律底线不容试探,品牌保护是市场秩序的基石。从法律层面看,“胖都来”是否构成对“胖东来”的商标侵权,需依据《商标法》判断。尽管“胖都来”解释其名称源于老板姓氏“都”和对胖东来的学习意愿,但二者名称高度近似,且“胖东来”作为深耕行业近30年的知名品牌,已积累显著商誉。若消费者因此产生混淆,误认为两者存在关联,则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胖东来启动法务评估程序,既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也是对市场规则的尊重。这一行为传递明确信号:品牌是企业的核心资产,法律保护是市场公平竞争的底线。任何企业若以“蹭流量”为目的打“擦边球”,终将面临法律风险。
商业道德高于流量,尊重原创方能赢得长远。即便法律层面暂未定论,“胖都来”的取名行为在商业伦理层面亦值得商榷。企业名称承载着品牌价值与文化内核,胖东来的成功绝非仅因名称响亮,而源于其极致的服务理念、商品品质和对员工与顾客的双向尊重。反观“胖都来”,其公开表示“不介意网友调侃”,将争议视为“良性热度”,这种行为本质上暴露出对原创精神的轻视。短期流量或许能带来关注,但若缺乏独特价值支撑,热度终将退潮。正如网友所言:“抄得了名字,抄不走灵魂。”企业若将发展寄托于“搭便车”,而非深耕自身特色,无异于舍本逐末。
学习标杆不等于复制形式,领悟内核才是破局关键。胖都来称其取名动机是“向胖东来学习”,这恰恰暴露了部分企业对“学习”的误读。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多次强调,胖东来的成功关键在于“对人关心到位”“让顾客放心”,而非营销技巧或名称标签。其推行的“员工高福利”“周二闭店”等举措,均以“尊重人”为出发点,形成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文化基因。若后来者只学其名,不究其神,甚至将模仿异化为营销手段,则与标杆企业的精神背道而驰。真正的学习,应是对管理理念、价值追求的深度吸收,进而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实践,而非停留在符号化复制。
事件背后,更值得反思的是部分企业创新能力的匮乏。当前商业环境中,“蹭热点”“傍名牌”现象屡见不鲜,反映出一些企业面对竞争时的浮躁心态。胖东来的出圈恰恰证明:唯有以差异化竞争构建核心竞争力,才能突破同质化困局。无论是其“售后无忧”的服务承诺,还是“利润共享”的分配机制,均体现了对消费者与员工的真诚态度。这种以人为本的创新,才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与其费心“碰瓷”他人品牌,不如在商品质量、服务体验、管理模式上开辟新径,用独特价值赢得市场认可。
“胖都来”争议是一面镜子,照见企业发展的两种路径,一种是投机取巧、追求速成,另一种是脚踏实地、坚守初心。市场竞争从不同情弱者,也不奖励懒惰者。唯有在法律框架内恪守商业道德,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企业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尊重,在时代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毕竟金字招牌的背后,永远是沉甸甸的诚意与超越功利的情怀。这或许才是所有企业最该“蹭”的“流量”。
来源:红网(3.28 熊禹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