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评论员 张文利
“假期畅快,钱包轻松,很尽兴。”说起刚刚结束的国庆中秋假期,65岁的杭州退休教师张建平对自己的这波“反向操作”很是满意。这个假期,他没有像往年那样,赶在首日出行,而是选择中期才收拾行装,自驾驱车前往小众目的地浙南山区。在他的汽车后备厢里,装着茶具、钓竿,还有几本一直没空细读的书。
“避开前期出行高峰,路上不堵,住宿也便宜了三成。”张建平寥寥数语,道出了“错峰出行”背后的理性考量。
杭州69岁的退休会计陈国良的假期行程在“反向操作”中也颇具代表性:第一天参加社区新开的咖啡品鉴课,第三天预约博物馆特展,第五天则回到老年大学书法班。
数据显示,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这片热闹之中,一群“逆向流动”的银发族悄然成为假日里的亮色。他们选择深耕“附近”体验,巧妙避开价格与人流的双重高峰。更值得注意的是,银发族人均消费并未因错峰而减少,反而在特色民宿、在地文化体验等领域,单次消费额较平日出现显著增长。
这一消费图景,清晰勾勒出银发族以理性重构长假的价值逻辑。
一是时间价值的增值。银发族不再将假期视为必须出行的时段,而是主动选择在价格回落、人流减少的中后段出行,不仅提升了体验质量,也显著降低了出行成本。
二是空间价值的重构。文化小镇、生态农场、非遗工坊……银发族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文化深度或生态价值的小众目的地,以“空间品质”置换“时间密度”,在有限时间里获得更深度的体验。
三是情感价值的优先。银发族的消费决策更多服务于内心需求,而非外部认同。他们不追求表面的热闹,更注重坚持自我节奏。
这一变化也被市场敏锐捕捉。这个假期旅行社推出“银发定制小团”;民宿设计“长者疗愈套餐”;文化场馆开设“静心雅集”……银发族不再是印象中的边缘客群,而成为重塑长假经济结构的重要力量。
来源: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