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282|回复: 0

从五行山下放出来后,悟空是不是变“奴性”了

[复制链接]

从五行山下放出来后,悟空是不是变“奴性”了

发表于 2025-7-3 23:40:01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正序浏览
282 0 查看全部


“悟空,你为什么不再大闹一次天宫?"


各位好,我们接着聊我们的西游系列。


昨天和一位老读者聊了几句,他提的那个问题,换算到西游记里,其实可以这么问:孙悟空当年大闹天宫,后来被如来收服,在五行山下压了他五百年,可五百年后好不容易放出来,他为什么不打上天庭找玉帝老儿报仇,反而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了呢?不仅如此,悟空这一路上之后见了哪位当年干过仗的故人,都服服贴贴的,他是不是真的脊梁骨被打断了?打出奴性来了?


22.jpg


的确,这个问题还蛮有意思的,我小时候初读《西游记》也有这个想法,觉得这就是“被收编”的故事,悟空从最初的天不怕地不怕,到五行山下五百年的折磨被压断了脊梁骨,到最终也不反抗体制了,老老实实的当保镖,报了唐僧一路。最后换了个佛教编制——现实世界中,宇宙的尽头是不是考公考编咱不知道。西游记世界里果然就是么!


但后来年岁见长,经历了一番世事,回首再看,觉得话也不能完全这样说。


先说一句,我们这一代人对《西游》的理解,难免很大程度上受了杨洁导演当年央视版《西游记》电视剧的改编,尤其是五行山下这一段,杨洁导演特地请许镜清和阎肃写了一首配乐叫《五百年桑田沧海》,真的感人至深:


但是这个曲子感人则感人,细究起来,有很多地方说不通,比如最后一句“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放在原小说那猴头身上是有点牵强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因为你大闹天宫、反了玉帝了么,愿赌服输坐个几百年牢还不是应该的么。


所以结合当年刚刚从特殊年代走出的历史时代背景,我更倾向于认为,其实杨导演更像是带着西游记摄制组一班人在这个曲子里搞托物言志——特殊年代里的知识分子们,确实如五行山下的悟空一样,牛棚也关过、铜水铁丸也吃过,真的是“蹉跎了岁月”却未必“激荡着情怀”,总之“向往着自由自在”,但一切过去后,面对已经老去的华年,却无处追问,只能空留下一句“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的追问,却无人回答了。


改编西游记能改出“伤痕文学”的感觉,你不得不佩服当年这些文艺工作者们的高妙。


但86版西游记,对这一段其他的一些改编,是不那么忠于原著的——比如大闹天宫那一段,电视剧里的孙悟空直接打上凌霄宝殿,把玉帝都赶到桌子底下去了,慌忙求救——“快去请如来佛祖!”甚是狼狈。


由于这段过于经典,之后的很多改编都照着这个这么拍。


但实际上原著里玉帝没有那么掉价——孙悟空从太上老君炼丹炉里蹦出来之后,的确发了狠想要打上凌霄宝殿,但还没冲到殿前,就已经被天庭众将围在垓心,打车轮战了。虽然不落下风,但也没把玉帝逼迫到什么份上,原小说里写的明白:


“当时众神把大圣攒在一处,却不能近身,乱嚷乱斗,早惊动玉帝。遂传旨着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


看见没有,玉帝其实只是被“惊动”,但并没有出面,就是派了俩跑腿的去西方请如来佛祖来一趟而已。


至于玉帝为什么必须请如来降伏孙悟空,其实这里面也蛮有说头——你看后续西游记里,各路神仙妖怪能击败孙悟空的一抓一大把,别人不说,光地灵之祖镇元大仙一招“袖里乾坤”就把孙悟空吃的死死的。为什么玉帝在这里不请别人动手呢?


抛去《西游记》是一本“层累型小说”,前面的大闹天宫是后来编出来的,必须归结到孙悟空被如来降伏才能把故事圆回去这种说来没意思的分析不谈。我们可以提供一个比较有趣的解释:


看西游记后续章节,我们会得出一个定律——西游记里所有天上有关系的妖怪,最后收服都必须请原主人出场。很多时候,孙悟空其实不是在法术上击败了妖怪,而是上天庭找了一圈关系,最后终于找到了妖怪的正主,比如老鼠精他干爹托塔李天王、金角银角他们主人太上老君,才把这个妖怪搞定了。


所以西游记本质上其实不是“玄幻小说”,而是“关系小说”。孙悟空的能耐更多体现在“天庭的人俺老孙都认识”上。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特别“中式智慧”的博弈思维在成书的明清时代恐怕也成为了风气,不按照这个规矩办事的人下场一般都很惨,比如隆庆年间海瑞在吴淞处理侵夺民田的土地兼并案,查出当地徐家居然有土地四五十万亩,但这个徐家其实就是当朝阁老徐阶的家人,你整了他们那还有好果子吃么?此举导致了海瑞第一次被罢官。


《西游记》作为一本刺世小说,是把这个套路完全照搬到天上去的,妖怪和悟空斗法,悟空有的时候估计也不是完全不能痛下杀手,而是他明白,这要把金角银角、老鼠精、乃至金翅大鹏鸟什么的“关系户”打死了,那不就跟海瑞一样跟正主结怨了,以后见了太上老君、托塔李天王、如来佛祖,你咋说——不好意思,我一失手,把你舅舅弄死了。这取经恐怕就做不成了。


所以斗法为辅、找关系为主,这就是西游记里的战斗逻辑。


但这个逻辑,是不是也可以向前延伸,追溯到孙悟空自己身上呢?或者说,悟空自己是不是就是个关系户?玉帝倒也不是没办法把他打的形神俱灭。只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关了他九九八十一天,玉帝那边查了半天,发现这猴头原来就是如来佛祖派来裹乱来的,那既然如此,不如也来个解铃还须系铃人,让早就准备好的佛祖来天庭跑一趟,把你派来的“间谍”收了算了。


如果这样一解释,就理解了为什么全天庭的神仙都没法取猴子的性命——真要打死了,跟后续的妖怪们一样,不是不能,而是双方再见面总不好说话。


这个猜想有根据么?其实是有的。


如来佛祖来了天庭见了孙悟空之后,说的那话其实就非常怪:


“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高水平领导说话,那都是讲艺术的,我们一句句分析一下如来这番道理:


首先,对于悟空提出的“强者为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观点,也就是玉帝的执政合法性的问题。如来居然没有正面批驳,说什么玉皇上帝多么英明,神仙百姓多么幸福之类的话。他怎么说的呢?——“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玉帝能作皇位,说白了是因为他资格老。


那这话翻译翻译,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告诫猴子“时候未到,动手尚早”的意思呢?


后面的话就更有意思了,佛祖一面骂悟空是“畜生”,说要折了他的寿算。另一面却又要他“趁早皈依,切莫胡说”,否则“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


听起来好像佛祖既害怕悟空再多说出什么天大的秘密,又害怕他真的按照天庭的律法,被制服,打的形神俱灭,不得翻身。


按说第一次和悟空见面的佛祖,害怕悟空说什么?又为什么如此关心他的性命呢?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是个《六祖坛经》里出来的佛教词汇。在西游记中又和本性、本心相通。


而这西游记探讨这三个词,分别主要出现在三段故事里,除了大闹天宫这一段,还有孙悟空去灵台方寸山找菩提祖师学道的时候,以及六耳猕猴出现,佛祖向众人解说之时。


抛去六耳猕猴那一段我们以后有时间再讲。其实孙悟空的“本来面目”,只向一个人显露过,那就是他最初的师父菩提祖师。


在灵台方寸山,要决定收不收徒的时候,菩提祖师问悟空的“本姓”是什么,悟空没听懂,误听成了“本性”,就回答说:


“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没想到这段话反倒让菩提祖师大为赞赏。


为什么呢?因为首先,无论佛法还是道法,都是强调“空”和“无”,万物皆空、人本无性,有了这样的“赤子之心”,师父反而觉得孺子可教。


而更阴谋论一点的说,想“干大事”的领导,在“找替手”的时候,最想找的就是这种有能耐,却“无性”,心性宛如一张白纸一般的人。所以水浒传里宋江喜欢李逵,图的就是李逵此人除了嗜杀之外“无性”,没有性格,宋江说让他干啥他就干啥。


那么菩提祖师如果真的想要“成大事”,找一个无性的悟空,就是最理想的替手。临别还严厉告诫他“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好了,我们把佛祖说的这三段意思总结一下:


第一,对于玉帝的统治合法性问题,面对悟空的轮流坐庄论,佛祖说的不是玉帝多么伟光正,而是暗示时候未到。


第二,佛祖警告悟空适可而止,不想他被按天庭律法严厉惩治,还警告他“趁早皈依,切莫胡说!”


第三,佛祖替悟空可惜他的“本来面目”,而悟空此前坦白过他本来面目的人,唯有菩提祖师。


所以我们不得不赞同的阴谋论——菩提祖师应该就是如来佛祖,或者他的弟子“须菩提祖师”。而大闹天宫的悟空,是佛祖为了搅乱天庭有意布下的一颗棋子。


而玉帝那边,也看出了佛祖的这个谋划——不然也不会请佛祖过来收了悟空。


高手之间的博弈过招,往往不需要把话讲的那么明白。但从玉帝请佛祖来收妖开始,其实双方已经接近在打明牌了——我知道他是你的人,你赶紧把他收走!


所以佛祖见了猴子才会传达三个意思——时候未到。见好就收。我还是器重你的(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猴子此前的闹,是佛祖逼玉帝请自己出山,但再闹下去,双方就不好看了。棋子用完,就该收了。


于是我们就又能看懂后文的一处看似奇怪的描述——如来收了猴子之后,玉帝请他吃了顿饭,起名叫“安天大会”——天界至此又紧密团结在玉皇大帝的领导下相亲相爱了。


但吃饱喝足之后,如来出了门又想起悟空:“念动真言咒语,将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祗,会同五方揭谛,居住此山监押。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


西游记里特地写,这里,是佛祖“发了一颗慈悲心”。


你初看这段文字,会觉得狠看不懂——请几个狱卒,去监押着悟空,喂他铜汁铁丸,怎么就成了慈悲心了?尤其是后者,这明明就是佛教无间地狱里惩罚恶人才有的酷刑么。


但如果理解了前文,就会觉得,佛祖这个领导,这么对待悟空,相比之下,还确实是有慈悲心的。


按说,棋子用完了,马上就扔,是最简便的办法。或者留你一条性命,任你自生自灭,也已经够意思了。但在你服刑期间,派几个自己人,到你身边以看押之名保护你,这确实是慈悲爱护。至于铜汁铁丸的惩罚,你得这么理解——这相当于狗主人来了,当着被惊吓到的邻居的面惩罚乱叫的狗。如果如来身为主人不对悟空作这个惩处,玉帝那边怨愤难消,日后悟空就算从五行山下出来了,再上天庭也不好说话——因为大家觉得,你上次那账还没清呢。


所以如来把悟空在五行山下一压五百年,确实并非是惩罚,反而是爱护,是“慈悲心”——至少以西游记成书当时的社会逻辑看,是如此的。你要指导当时的真实社会,有多少“棋子”是用完就扔的。晚明三大案,什么红丸、梃击,双方幕后的政治博弈先放一边,具体做事的棋子们都是死的很惨的,千刀万剐起步。谁还给你来个收押几年,放出来后重新参加朝廷核心任务的机会?


但我们在上述讨论中,其实忽略了悟空本人的感受——面对“我佛慈悲”,不杀只关的处理决定,悟空的心情如何呢?


我觉得悟空的心境,一定是凄凉的。


悟空心凉了,也看透了,原来连同自己的挣扎与反抗,一切都是写好的剧本,是套路。


而追根溯本,悟空本来如他自己所说,是个“无性”之人。


“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这不是悟空当年为了拜师学艺而所做的伪词,而是他真就是这么个追求逍遥自在、其余与世无争的人。若说有什么欲求,就只是惧怕死亡,想“得长生”。


可是我们看到,从菩提祖师(如来)那里学艺之后,悟空的行为诉求不自觉地就变了,他和三山九洞的魔君结拜,竖起齐天大圣的大旗,跟天庭搞对抗,最后发展到大闹天宫。


为什么呢?因为他师父教了他一身本领,却有意没教他怎么使用这身本领,故意让他惹出这许多事端。


五百年的这场牢狱之灾,悟空应该有时间想明白了这一切——什么“师父”想要他做的,什么又是他自己真正要的。


人活一世,即便“可得长生”,但如果始终只当了他人博弈的棋子,活在他人或制度对你的PUA当中,其实你不算真正活得。


唯有真得了自由,为自己的追求与幸福而活,活的再短,那也是自己的人生。


所以从五行山下被放出来的第一时间,悟空没有再选择“打上天庭”,去找玉帝什么的报复,因为那是菩提或者说如来有意引导他做的事。他也没再去找如来算账——因为他看清楚如来太牛了,从他上山学道开始,他就一直在事实意义上没跑出过如来的手掌心。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打上天庭的事情不能再做,他的能力,也没办法和看着一切的如来真的撕破脸。更何况,还有个紧箍咒。


天庭、佛祖,太强大了,俺老孙反抗不了,甚至之前看似是反抗,到头来也不过只是乱打一气,于世道人心无意义。


用心干好自己能做的事,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西天取经,脱离任人宰割的苦海,早日修个正果,也就得了。


但虽是这样说,取经路上的悟空,却并没有“人生在世,只顾吃喝”,见到能降的妖魔、能救的百姓、能平的正义,悟空能帮一把,还是帮。


如果说,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看清了世界的无望之后,依然选择热爱它。


那么西游记里,真正的“取经人”,就是已经认清了西游世界的吃人与残酷之后,依然选择力所能及的降妖除魔。


所以我觉得,《西游记》真正的好看之处,就在这里——孙悟空看似神通广大的、有心惩恶扬善的,但在无边无际的世道黑暗、与真正法力无边、你怎么翻也翻不出的如来的手掌心面前。他的能耐与正义,其实是那样的渺小。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主角,在认清了这样的现实之后,应该作什么选择?怎样奋力求解脱?


其实西游真正讲的,无非是这样一个故事。


人活在这世上,五行山下的漫长封印,铜汁铁丸的折磨,一次就已经难以忍受了。而禁锢当头的痛苦,有时候你也不得不领受。那面对重得的复归和自由,你能作什么,又该做什么呢?


取你当取的经,作你该做的事,认准目标矢志不渝的修你自己正果,就够了。在取经的路上,看到路见不平事,力所能及之处,降妖除魔。以证你真心尚热。


仅以这样的悟空,与您共勉。


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远行之路,去修自己的正果。


愿我们在这取经路上,公心未泯,尽力行善。


至于其他,随它去吧。



问您,这样的悟空,这样的你我,是不是可以无愧一句——


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



来源:海边的西塞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