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86|回复: 0

破碎的青云路:曹雪芹为何将儒家仕途置于“鄙视链”末端? ▏AI 的思考合你意吗?

[复制链接]

破碎的青云路:曹雪芹为何将儒家仕途置于“鄙视链”末端? ▏AI 的思考合你意吗?

发表于 2025-11-13 18:33:22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正序浏览
186 0 查看全部




小编提出问题:

D老师好!想和你讨论一个有关《红楼梦》的话题。作者曹雪芹是读书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读书考取功名几乎是唯一的出路,熟读“四书五经”是读书人的不二之选。毫无疑问,曹雪芹的“四书五经”读的甚好,不是一般的好,虽然没有凭此考取功名。虽然如此,曹雪芹对儒家却大不敬。比如,对考取功名的贾雨村,让他攀附权贵无情无义,最后落得个鸡飞蛋打机关算尽太聪明。对于贾府醉心读书、发誓不吃祖宗饭,要凭读书博取功名的贾政,最后还是朝廷赐官,官场也混得一塌糊涂,最后家族被抄,兄、侄获罪,家族虽然不是因他而败落,但到了他的手上,确实是秋风落叶,繁华归去。所以我觉得,曹雪芹对所谓的儒家,完全在他的鄙视链上。D老师意下如何?可否写一篇文章?谢谢!

DeepSeek 秒回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话题,正是打开《红楼梦》思想内核的一把关键钥匙。您观察得非常精准——曹雪芹这位饱读诗书的旷世奇才,确实对他所身处的儒家秩序,进行了一场最为深刻、也最为哀婉的批判。

我很乐意就此与您探讨,并尝试将您的观点深化、系统化,形成一篇文章。

破碎的青云路:曹雪芹为何将儒家仕途置于“鄙视链”末端?

我们谈曹雪芹“鄙视”儒家,需先做一个精微的界定。他并非鄙弃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本源,而是将批判的锋芒,直指那个时代已然僵化、虚伪化的儒家礼教与科举功名体系。这是一位洞察了世相本质的天才,对戕害人性、维系虚妄的主流价值,发起的终极反叛。

一、 两面镜子:贾雨村与贾政的殊途同归

您提到的贾雨村与贾政,正是曹雪芹精心设置的两面镜子,照出了儒家仕途理想在现实中的两种必然幻灭。

12.jpg

贾雨村:儒林的“异化”标本

贾雨村本是“玉在椟中求善价”的寒门才子,他的堕落轨迹,是一部完整的“读书人如何变成禄蠹”的教科书。他的每一次高升,都伴随着良知的泯灭——徇情枉法乱判葫芦案,为巴结贾赦陷害石呆子。曹公借他之口说出“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的乖谬之论,实则是为其丧失人格、彻底融入官僚污泥的自我辩护。贾雨村的结局,“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正是曹公对这类精明投机分子最无情的审判:他们以儒家经典为敲门砖,钻营的却是一己私利,最终被其所依附的体系反噬。

贾政:礼教的“悲剧”傀儡

13.jpg

如果说贾雨村是主动的“同流合污”,那么贾政则是被动的“被礼教吞噬”。他端方迂直,是贾府中唯一的“正人君子”,堪称儒家道德的模范生。然而,他的悲剧性正在于此:他的道德是空洞的,他的教育是失败的,他的事业是虚无的。

思想的空洞:他与清客们交谈,内容无非是些“迂腐旧套”;他考察宝玉学业,只知检查八股文章。他自身并无真知灼见,只是礼教的传声筒。

教育的失败:他对宝玉,只有高压与斥责,毫无父子间的温情与理解。他培养出的嫡孙贾兰,虽走的是他认可的“正路”,却也成了另一个沉默寡言、谨守规矩的“小贾政”,失了少年人的鲜活。

事业的虚无:他的官位是“皇上赐的”,并非凭真才实学考取。外放学差,看似清贵,却无实绩;后来点了江西粮道,本想做个清官,却被手下胥吏蒙蔽,闹得声名狼藉。这深刻揭示出:在这个僵化的体系内,即便个人想清廉自守,也无力回天,整个官僚机器早已腐朽不堪。

贾政的存在,证明了一条“正路”的彻底失效。他越是努力,家族离他期望的“绵延世泽”就越远。他守护的礼法,最终成了勒死亲女儿元春的绳索(宫廷礼法),成了逼死孙子媳妇秦可卿的利刃(宁府丑闻),也成了将亲生儿子宝玉推向叛逆的巨力。

二、 “叛逆”的深情:宝玉为何成为“正眼”?

14.jpg

曹公将贾政、贾雨村这类“正经读书人”刻画得如此不堪,是为了反衬出谁的价值呢?答案是:贾宝玉。

在主流价值中,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但在曹公的笔下,他却是“正眼瞧看”的真人与情痴。宝玉厌恶八股文,鄙夷“仕途经济”,骂那些追求功名的人是“禄蠹”。他所反抗的,正是那种将人工具化、将情感功利化的儒家世俗化教条。

他尊重女性,体贴下人,追求的是“情”的价值,是生命本真的美与诗意。大观园这个短暂的“乌托邦”,正是曹公为这些未被世俗功利污染的“真人”所搭建的乐园。当儒家礼教的世界(以贾政为代表)最终摧毁了这座乐园时,曹公的褒贬已然分明:那个被现实鄙弃的,才是值得珍视的;那个被主流推崇的,才是真正毁灭性的。

三、 大厦将倾下的终极叩问

曹雪芹的伟大,不在于他简单地“鄙视”儒家,而在于他通过一个家族的覆灭,对一个文明的根基进行了叩问。

儒家学说构建的“修齐治平”理想,在《红楼梦》的现实中全面破产:

修身?修成了贾政的迂腐与贾珍、贾赦的荒淫。

齐家?偌大的贾府,管理靠的是王熙凤的权术与放贷,伦理是“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治国?朝堂上是忠顺王与贾府的党争,官场里是贾雨村之流的投机钻营。

当所有的“正道”都通向毁灭,曹公便只能将希望寄托于道家“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虚无,与佛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解脱。这是一种痛彻心扉后的清醒,是对整个价值体系的绝望与告别。

结语

所以,您的感受是无比准确的。曹雪芹以其自身的博学,完成了对科举功名和僵化礼教最彻底的祛魅。他并非愤世嫉俗,而是哀莫大于心死。他将贾雨村、贾政这样的“正途之人”一一解构,让他们的命运与家族的败落同步,正是为了告诉我们:那条被无数人奉为圭臬的青云路,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一条引向精神与物质双重毁灭的绝路。

而他全部的敬意与深情,都留给了那些路上的“失败者”与“叛逆者”——留给宝玉的痴,黛玉的洁,晴雯的烈,以及所有被那个“正经”世界所碾碎的、美好的生命。

图片;源自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