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赵阿姨与女儿同住,每天晚饭后,母女俩都会习惯性地聊上一阵。赵阿姨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女儿讲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
然而,女儿渐渐发现,在母亲的回忆中,那些令她感到痛苦的“负面经历”占据了绝大多数——父母偏爱弟妹、工作中被排挤、婚后与丈夫频繁争吵……这些往事的细节,她甚至能清晰地复述。相反,当谈及曾经的快乐时光时,赵阿姨记忆却显得模糊而简略。
痛苦的回忆往往比快乐的记忆更让人印象深刻。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一种烙印在大脑中的“负面偏见”。研究表明,当人们经历负面情绪时,大脑中的杏仁核和海马体会被激活。杏仁核负责处理恐惧与威胁,海马体管理记忆的组织和存储,两者协同合作,将负面经历牢牢地锁在记忆中。心理咨询师林怡解释,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可以视为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记住这些负面经验能更好地避免未来类似的风险。这种倾向让大脑更积极地记录威胁和危险,而不是那些积极却对生存影响不大的回忆。
林怡表示,每个人都有对人生完整性的内在追求。进入老年期后,大家都会不自觉地回顾来时路。曾经的心结、年轻时的遗憾,成为记忆中的“未完成事件”,在心中挥之不去。这些“未完成事件”往往被老人反复咀嚼、反思,反而让这些相关的负面记忆变得更加鲜活。
林怡提醒,长期陷入负面记忆偏好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她建议,可以通过积极和亲人沟通,重新解读事件认知,规律生活作息,减少独处时间,正念冥想和表达性写作等方法降低负面记忆的情绪冲击,还可以通过某种仪式和不好的经历达成和解,例如给曾经的自己写一封信。当负面回忆严重影响生活时,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记者 林乐雨)
来源: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