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是拉丁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距离美国仅仅90英里,长期遭受经济封锁。当前,想要维持一顿标准的古巴餐并不容易。
一顿典型的古巴餐通常由黑豆饭、炸肉、凉拌蔬菜、炸香蕉片以及红薯、木薯等根茎类食材构成。然而,即便是一顿简单的古巴餐,其中的豆类、大米、肉类等食材,古巴国内几乎无法自给自足,高度依赖进口。这导致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古巴人的餐桌就会立刻受到影响。
近年来,随着古巴经济形势的恶化,餐桌上的食材愈发不稳定,想要维持一顿标准的古巴餐变得越来越困难。
英国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曾经说过:“食物不仅是营养,还是一种分类系统。”这句话极具深意。吃什么、不吃什么、如何吃,背后都有一套文化规则在支配着人们的选择。古巴人的选择也同样如此。
比如,中国人对于猪蹄和下水,关注更多的是口感与风味;但古巴人普遍只食用纯肉部分,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生猪的这些部位带有“不洁”的属性。
再比如,喝热水这件事,在中国人看来非常普遍,但在古巴炎热的气候下,当地人反而认为喝热水伤胃。加上古巴水质较差,他们习惯将水冰镇后通过物理方法去除杂质,因此,他们认为喝冰水才是更加健康的选择。
此外,古巴人的饮食行为还受到运行了60余年的配给制度的影响。
1962年,古巴政府为应对全面封锁,举全国之力建立了食品配给制度。制度初创时期,每个家庭每月都能到固定地点领取食品和生活用品。每逢生日、结婚、跨年等特殊日子,居民还能收到政府发放的特别礼物。但如今古巴人几乎已经领不到物资了。古巴人在2012年还能稳定领取肉类等基本食品,到2024年,肉类配给已完全消失,大米、豆类、食用油的领取量也大幅缩减,只剩下少量谷物。有时,连食糖供应都会出现短缺。要知道,20世纪上半叶,古巴长期占据全球食糖出口榜首,被誉为“世界糖罐”。
(《解放日报》7.13 唐永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