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676|回复: 0

“弯腰爷爷”六千次躬身,托起的不只是大学梦

[复制链接]

“弯腰爷爷”六千次躬身,托起的不只是大学梦

发表于 2025-8-11 19:51:11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676 0 查看全部



作者:邓随新

这几天,山东五莲那个叫何炎格的姑娘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消息,让无数人红了眼眶。不是因为名校光环,而是背后那个65岁的身影——爷爷何志军用9年、1600多个日夜、6000多次弯腰,把瘫痪的孙女从小学背进了大学校门。这一弯,弯出的不只是一条求学路,更是中国人骨子里最韧的那股劲儿。这一幕,早已超越寻常亲情之爱的边界——它以最朴素的姿态,勾勒出生命尊严与教育公平最坚韧的根基。(8月10日 《新华每日电讯》)

六千次弯腰,弯下的是身躯,挺起的是脊梁。何志军不是什么英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老人,养鸡、种地、操持生计。可就是这样一个老人,用一次次蹲下、起身,把孙女从家里背到教室,从绝望背向希望。有人说,这是亲情的力量,可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倔强?当命运给这个家庭一记重拳,爷爷没有倒下,而是用脊梁撑起了一片天。这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里那句话:“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何志军的背,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劳动者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地坚持中,诠释着最深沉的爱与责任。

爱从来都蕴藏在具象的动作里。你看那清晨六点的农家小院:奶奶给孙女梳头,爷爷伏在床边,像抱起一件稀世珍宝似的把她挪到背上,走到电动车旁再稳稳放下;到了学校,又得弓着腰把她背上二楼教室,先放桌上,再挪到椅子上,摆好文具才肯离开。上午十点赶去接,下午重复同样的流程,中间还得往鸡棚里钻,为生计奔忙。这哪里是接送,分明是用脊梁骨搭起的一座桥,一头连着课堂的光亮,一头拴着生活的琐碎。有人说这是“苦难”,可在这爷孙俩身上,我更看到了“较劲”。小炎格用三根能动的手指夹住笔,手腕发力一笔一划写作业,字迹比谁都工整;爷爷说“孩子想读,就送她去”,这朴素的话里,藏着比山还重的承诺。生活给了他们一副烂牌,他们偏要打出血性来。这不就是咱中国人常说的“日子再难,总得往前奔”?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把“不认输”三个字刻进了日常。

更让人暖的是,这份爱没被辜负,还在生长。学校特意安排“爱心寝室”,让爷爷奶奶能陪着上学;小炎格选了社会工作专业,说“要帮更多人,把温暖传下去”。你看,善意从来不是单向输出,它像蒲公英的种子,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爷爷的弯腰里有亲情,学校的安排里有担当,姑娘的选择里有传承,这便是我们社会最动人的循环。这个社会的温度,不在于高楼大厦的多少,而在于能否让每一个“何炎格”都有机会站起来。山东理工大学为何炎格和爷爷奶奶安排了“爱心寝室”,这不是特殊照顾,而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温度。真正的公平,不是让所有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是让那些被命运绊倒的人,也能拥有重新起跑的机会。何炎格选择社会工作专业,她说:“我要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善意的循环,正是社会进步最坚实的基石。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点亮。如今助学机制日益完善,可寒门学子攀登求学高峰的每一步,仍离不开亲人血肉之躯的托举。政策保障如阳光普照,但唯有家庭这盏灯火才能照亮孩子脚下最崎岖的路段。在何炎格的世界里,爷爷奶奶布满老茧的双手便是她唯一倚仗的阶梯;教室楼梯每一级台阶,都铭刻着爷爷粗重的喘息与决然的背影。教育公平宏大的蓝图,正是由无数这般微小却炽热的亲情灯盏共同点亮。这样的坚持,让教育回归了最本真的意义:它不是优胜劣汰的竞技场,而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找到光亮的土壤。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何炎格的求学路,正是对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

回望这些年,从“大山里的女校”到“轮椅上的博士”,从无数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到自发帮助残障人士的志愿者,总有人在为别人架桥铺路。他们或许没什么豪言壮语,却用最实在的行动告诉我们: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弯腰;所谓希望不灭,不过是有人和你一起较劲。

“弯腰爷爷”的故事火了,不是因为猎奇,而是因为它戳中了每个普通人心里最软的地方。我们或许不会遇到这样的困境,但谁没见过为生活弯腰的人?谁没感受过被人托举的温暖?这6000次躬身,托起来的是一个女孩的大学梦,更是一个民族对“向上”的信仰——相信努力就有希望,相信爱能战胜一切。

六千次弯腰,托起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何志军和何炎格的故事像一泓清泉,让我们重新审视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成功不是财富的堆积,不是地位的攀升,而是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向上的姿态。爷爷的背,孙女的笔,共同写下的是一部关于坚韧、关于爱、关于尊严的史诗。

开学的日子快到了,何志军又要背着孙女走进大学校园。这一次,肩上的重量没变,但脚下的路更宽了。而我们,都该为这样的坚守鼓鼓掌,更该学着把这份劲儿、这份爱,融进自己的日子里。毕竟,能托举别人的人,自己也永远站在高处。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