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636|回复: 0

杨伯成:战地日记里的戎马岁月

[复制链接]

杨伯成:战地日记里的戎马岁月

发表于 2025-8-15 19:23:48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636 0 查看全部




13本军旅日记,近百万字,记录了离休干部杨伯成在战场上淬炼成长的思想及战斗经历。与日记一起珍藏的还有300余张战地老照片,定格了硝烟弥漫的瞬间。这些尘封70余年的珍贵史料被包裹在标有“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8个字的旧丝巾里,一直被杨伯成默默珍藏着,直到4年前搬家时才被家人偶然发现。


杨伯成戎马半生,17岁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参加大大小小100余场战斗。


字里行间 信仰永存


杨伯成现存的日记共有13本,时间跨度从1947年10月至1979年5月。其中两本尤为珍贵:10万字的《定陶日记》,详实记录他在山东定陶参加革命期间的思想、生活和战斗经历;《王幕里日记》则完整记录他3次赴朝参战的经历。


透过这些泛黄的纸页,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年轻军人如何在战火中淬炼成长。其中一篇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行军的艰辛。当时,刚满20岁的杨伯成身高不足1.65米,体重不到35公斤,却要背负6.5公斤的行李急行35公里。


他在日记中袒露心迹:“到五十里以后,到底吃不消了,一连落伍三次,此时我很想减少负担……想打报告,要求由公家来负担五斤,但到了宿营地,背包也放下了,行军时的吃不消似乎又记不起来了,决心报告又随之淡了下来……周围的同志都没有诉苦,我怎么能有这样自私的想法呢。”最终,这个瘦弱的年轻人选择将请求咽回肚里,用坚强的意志完成了行军。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自觉,贯穿日记始终。


三次入朝 烽火记忆


1950年深秋,中国人民志愿军跨江赴朝,杨伯成随部队踏上征途。此后,他三度奔赴朝鲜,在战壕中写下5万余字的日记。


面对战争的残酷,杨伯成总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化解。1951年,伊川前线某个夜晚,连队正在坑道里放映电影《攻克柏林》,美军轰炸机却在头顶盘旋轰炸。杨伯成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好似实际的战争气氛配合着电影似的,一时间分不清哪一个是电影里的声音,哪一个是现实中美军轰炸的声音。”字里行间,透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令杨伯成印象最深的是长津湖战役,他在1951年岁末写道:“这是在朝鲜战争中度过的第二个新年,回忆去年的今日,在长津湖地区作战是何等的艰苦,战况是何等的恶劣。我们急急从祖国进入朝鲜,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围歼美帝王牌军的首次战斗,这些尚清清楚楚,但事实上却整整过去一年了。”杨伯成很少在日记里提及“战争艰苦”的字眼,唯独长津湖战役让他在一年后回忆起来仍是痛彻心扉。


直到晚年,杨伯成仍保持着特殊的睡眠习惯——和衣而卧,棉袜从不离脚,还要将棉衣棉裤按顺序覆于被上。这些在战场上养成的生存智慧,已经成为他刻进骨血的生命印记。


一顶军帽 一生坚守


1958年,杨伯成毅然投身北大荒开发建设。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他和战友们挥镐垦荒,将战场上的热血豪情化作万亩良田的丰收画卷。


1979年转业回乡后,杨伯成又投身教育事业。三尺讲台上,他将红色基因注入年轻血脉,为绍兴教育事业培育出一批批新时代接班人。


离休后,这位老战士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战场”:他奔走乡间扶贫济困,为困难老兵及山区群众送去温暖;参加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为青少年讲述烽火岁月。


他还加入绍兴新四军研究会,编撰《诸暨抗日战争史》。该书收集了诸暨籍抗日烈士的信息,包括出生年月、出生地区、牺牲时间等,以及诸暨各村在战争中的重大事件等,工作量巨大,可谓用心良苦。


如今,99岁高龄的杨伯成记忆虽已日渐模糊,但每天清晨仍会郑重戴上军帽,就像当年整理军容准备出征。“我要替牺牲的战友好好活下去,见证祖国繁荣昌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老人在清醒时刻的喃喃自语,道出了一名老兵一生坚守的信仰。


|青年说|


爷爷用近百万字的日记,记录下烽火岁月中的信仰与坚守,却从未向家人炫耀功勋。这些文字让我看到,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负重前行时的自我鞭策,是枪林弹雨中仍保持记录生活的热忱。这种刻进骨血里的军人本色,正是当代青年最该传承的精神。



杨伯成孙辈 杨天昊


浙江老年报记者 王杭晨


来源;浙江老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