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748|回复: 0

花百元雇个“外包儿女”。 “付费亲情”可解尽孝难题吗?

[复制链接]

花百元雇个“外包儿女”。 “付费亲情”可解尽孝难题吗?

发表于 2025-11-11 18:31:54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748 0 查看全部




远在异乡的子女,常怀一份共同的焦虑:自己不在身边,父母生病、行动不便或受了委屈,该怎么办?回到父母身边照料,个人生活与事业又难以兼顾。


眼下,一种新的职业形态出现,为“尽孝”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雇佣“外包儿女”。


前段时间,一则“辽宁一保镖团队给丁克老人当假儿子月入过万”的新闻引起社会热议,这些小伙子以亲人的身份定期探望、陪伴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外出陪伴、情感慰藉,甚至在必要时出面“撑腰”。


“外包儿女”真能解老人之忧吗?付费尽孝,究竟是“温情补丁”还是“无奈之举”?近日,记者采访探寻这门新生意背后的需求。


瞄准空巢老人的亲情缺口


“有陪伴需求的老人其实很多。”采访中,不少人表示,尝试做“外包儿女”,是因为曾亲身感受过空巢老人的孤独与对亲情的渴望。


李印乔(化名)在南宁市一养老机构工作已有12年。今年,她在网上开起“共享女儿”工作室。离开养老院的最后一晚,她帮一位老人整理床铺时,老人拉着她的手说:“闺女,以后谁陪我晒太阳啊?”这句话,成了李映乔创办工作室的起点。


因此前工作经验,李印乔积攒了几个熟客。其中一位陈伯伯,女儿定居上海,已经5年没回家了。几个月前,陈伯伯的女儿联系李印乔,委托她定期探望父亲。“第一次上门前,她发来很长的信息。”李印乔翻开聊天记录:“我爸脾气倔,一般人不搭理,你就说是社区送温暖。”“他血糖高,别买水果。”“他说话直,您多担待。”……


李印乔说,当自己提着血糖仪敲开门时,陈伯伯正对着电视发呆。看见她手里的仪器,老人眼睛一亮:“小李姑娘是吧?我女儿连这个都告诉你了。”那个下午,李印乔给陈伯伯测了血糖;陪他去白苍岭市场,买了女儿最爱吃的水晶包。走在熟悉的巷子里,他悄悄说:“其实我知道,你是我女儿请来的。她工作忙,回不来。但有人陪着说说话,真好。”


“老人要的从来不是昂贵的礼物,而是被记得、被在意。”李印乔认为,“外包儿女”存在的意义,更像是为因工作、距离等无法陪伴父母的子女,提供一种即时、可量化的补偿方式,也让老人们感受到晚辈的牵挂。


不只年轻人下单,老年人也会找上门。“不少人咨询过‘亲人撑腰’服务。”闲鱼上一位店主告诉记者,养老院里没子女的老人可能被欺负,有人会花钱雇“临时儿女”定期探望,“让老人在遇到问题时有个可靠的人在身边处理,比如代替沟通、应对突发状况,能更好地保障自身安全和权益。”


接单难背后是安全顾虑


记者在小红书、闲鱼等平台搜索发现,“外包儿女”服务每单价格在200-500元不等,按服务时长或服务项目收费。


一位店主表示,以月工资万元来折算,请一天事假扣的钱跟雇人陪家人体检的花费差不多,也免得老人总担心耽误孩子工作。


看起来很划算的买卖,但记者询问一圈下来,这些店接单量普遍不高,且成规模的工作室不多见。其中,超过60%的店铺甚至“还未开张”,很多人坦言,除了价格因素和推广渠道不够,更多是因为“外包儿女”这项服务太私人了,大众顾虑难以消弭。


“为啥有的老人上当花大钱买保健品,就是因为骗子装得比儿女还亲,客户就担心这个。”一位店主说,这门生意尚处于监管空白期,存在的安全与法律风险较多,万一出事得不偿失。


对此,有养老业内人士给出建议,眼下较为保险的模式,就是成立一个两三人的团队,制定好服务内容,通过与养老院、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寻找客源,这样服务流程更规范也更有保障。


花钱买亲情,合适吗?


“外包儿女”的出现,是市场对需求的快速响应。


针对良莠不齐的服务内容与质量,有公司开发出一套评估体系,把“情感投入”变成“每分钟微笑次数”和“对视时长”。但有人质疑,服务产业化、标准化,人情味就淡了。同样,当亲情被明码标价,道德争议也随之而来。金钱维系的关系,是否会淡化子女的赡养责任,将孝简化为一种商品?


杭州一家“外包儿女”服务队的负责人小河表示,自己因为照顾独身的母亲,非常熟悉杭州各大医院的情况和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办事流程。他的合伙人则是在公司做法务顾问,对解决纠纷、冲突有丰富经验。


“和他们长时间相处之后,真的会产生感情。”小河认为所谓的“情感代偿”,并不会让亲情失去原本的纯粹性,因为人性的温暖,总会从价格的框框里跑出来,演变成真实的情意。


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甘甜表示,看似对立的“真情”和“交易”,在一定条件下,其实是可以统一的。甘甜认为,既要允许市场发挥它的创造力,去满足家庭的需求,又要有制度来守住底线。


“外包儿女”本质上是亲情的“补位”,但不该成为亲情的“主流选择”,它更该成为提醒社会关注老年人情感需求的信号: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用服务“替代”亲情,而是创造更多让亲情落地的条件。


来源:浙江老年报


记者 赵培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