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5225|回复: 0

翻拍“失败”的张桂梅电影,藏着百万孩子空心病的秘密

[复制链接]

翻拍“失败”的张桂梅电影,藏着百万孩子空心病的秘密

发表于 2023-12-9 23:40:15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5225 0 查看全部


从点映开始,《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就受到了巨大的争议。


争议的焦点在于很多观众认为,电影曲解了张桂梅校长奋斗的原动力,把一名共产党员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愿景完全解读为对亡夫的思念,过于狭隘也过于偏激了。


可随着大家对电影的讨论越来越多,再加上最近时不时就听到身边孩子心理疾病层出不穷的消息,我的关注点不由自主地开始跑偏,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张桂梅是怎么做到一直活得那么有力、那么带劲儿的?她不累吗?


而那么多患空心病、抑郁症的孩子,他们又缺了什么?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


(《你好,张桂梅》纪录片剧照)


如果说抑郁,张桂梅大概是最有理由的。


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无儿无女,一身病痛……可以说每一个遭遇,都能给一个人重重一击。


可张桂梅却活成了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活成了广大民众心中的神,活成了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当代“江姐”。


但张桂梅从来都不是神,在幼年家中变动时,她也曾迷茫无措。在生活低谷时期,她也绝望到试图自杀。那她是如何找到生活目标,如何跨过苦难让自己的生命熠熠生辉的?


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我发现她的经历中也许就藏着如今那么多孩子得空心病的原因。


01

“17岁前,我觉得自己就是林黛玉”


1957年6月,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一个普通家庭,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却没有享受过一般家庭里小女儿都会得到的宠爱。


生下张桂梅后不久,母亲就患上了子宫癌。在张桂梅的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来没有下过床,肚子总是肿的大大的,还时常尿血。


(《张桂梅:我想有个家》纪录片剧照)


十几岁时张桂梅的母亲去世了,之后父亲也去世了。自此张桂梅就过上了流浪生活,有时在哥哥家,有时在姐姐家。


寄人篱下就要看人眼色,张桂梅觉得自己就是现实版的“林黛玉”。难过时,她跑到父母的坟头放声大哭,埋怨父母为什么生下她又不管她。


(《张桂梅:我想有个家》纪录片剧照)


但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还要继续向前。


1975年12月,初中毕业的张桂梅跟随姐姐来到云南支边,后来她考取了丽江教育学院中文系。


(《教师妈妈:张桂梅》纪录片剧照)


在此期间,她遇见了自己的另一半,一个白族小伙董玉汉。


(《教师妈妈:张桂梅》纪录片剧照)


俩人志趣相投,经常一起在洱海边弹琴唱歌。丈夫非常宠爱张桂梅,生活的大事小情都由他张罗,张桂梅那时穿的所有衣服几乎都是丈夫买的。


(《张桂梅:我想有个家》纪录片剧照)


那时的张桂梅感觉幸福极了,她当时唯一的想法是,“有他在就行了。”可张桂梅不知道的是,命运再次戏弄了她。


丈夫因为胃出血入院检查,检查结果让这对夫妻大惊失色。丈夫患了胃癌晚期,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


那天晚上,张桂梅和丈夫相对无言。第二天,他们发现原来“一夜白头”从来不是谎话。不久之后,张桂梅的丈夫就去世了。


这次张桂梅真的撑不住了,她想要自杀。走在大街上,见到一辆出租车就撞了上去。好在司机身手敏捷及时刹车,张桂梅只是腿撞破了皮。


(《张桂梅:我想有个家》纪录片剧照)


司机对张桂梅破口大骂,让张桂梅难过又羞愧。难过的是,她没有死成;后怕的是,她万一死了可能会连累司机一家。她再度返回屋子,睹物思人,陷入巨大的悲痛中。为了疗愈自己,她选择来到百公里外、更贫穷的华坪县,在一所中学教书。


那时她只想回归平静的生活,却没想到掀起了更大的波澜。


02

“看到孩子,我只觉得自惭形秽”


在很多宣传片里,我们看到的都是张桂梅如何拯救贫困女学生的。但实际上,张桂梅才是第一个被拯救、被唤醒的人。


初来乍到,沉浸在丧夫之痛里的张桂梅依旧摆脱不了自杀的念头。让她震撼的是当地学生艰苦求学的精神,有人冬天穿破烂凉鞋来上学,有人用开水泡着生米当成饭,有人为了出门读书要走几小时山路……她不明白,大山里的孩子怎么会这么渴望读书呢?


后来她找到了答案。起因是她发现很多孩子读着读着就不见了。为了让这些孩子重返课堂,张桂梅决定家访。


她翻身越岭来到一个孩子家里,脚踩到了一个小水坑,上面趴着一层虫子。张桂梅以为这只是个水坑,但孩子却说这是一家人的吃喝取水地。


那一刻,张桂梅理解了贫困的现实含义,也理解了为什么那个女孩丧父也不愿意回家:因为读书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是少数孩子才能拥有的奢侈品。


而让张桂梅更触动的是,即便如此贫困,也无法阻止山里人的乐观和坚强。


她说:“他们在笑,在唱,在向往明天的生活。我向往的是什么,向往的是逃避。就为了那点情感,是不是?”


那一刻,困扰张桂梅的苦难突然间烟消云散。她责备自己的狭隘和自私,决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里。


(《张桂梅:我想有个家》纪录片剧照)


没想到一年后,命运再次和她开了一个玩笑。


张桂梅被同事调侃:“你这肚子跟怀孕5个月一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桂梅想起胃癌离世的丈夫,忍不住一阵发冷。她来到医院做检查,做B超时医生反问她:“张老师你没文化吗?你肚子里这么大一个肿瘤,你没发现吗?”


后面医生说了什么,张桂梅已经听不进去了。从医院到学校只有10分钟路程,但张桂梅足足走了40分钟。


她来不及悲泣命运弄人就又踏上了讲台,当时还有三个月就要中考了。冲刺阶段,张桂梅不能离开。但同学们也都感觉到了张老师的异常,比如她的肚子怎么一天天大了起来,比如她怎么在平路上还会频繁摔跤。


张桂梅没有吐露一个字,她靠着服用止疼药坚持把孩子都送到了考场,但在考试当天昏倒入院。


(《张桂梅:我想有个家》纪录片剧照)


华坪县妇联、各界纷纷捐款,给她凑足了手术费。最让张桂梅动容的是一个山村妇女宁愿走6个小时的山路,也要把身上仅有的五块钱路费捐给她。


当时,张桂梅就暗暗发誓:“张桂梅,你要活着,你要对得起这块土地。”


(《张桂梅:我想有个家》纪录片剧照)


手术后第6天,张桂梅又站在了讲台上。


2001年,云南省华坪儿童之家成立,张桂梅担任院长。她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吃住在儿童之家,成了众多孩子的妈妈。


但张桂梅的回报并不止于此,当她发现有很多女孩被迫辍学后,就萌生了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的想法。


她说:“如果一个女孩能接受高等教育,就能改变三代人的命运。”一个女孩上了大学,就能摆脱“贫穷-嫁人-生子-继续贫穷”的漩涡,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能善待自己的下一代,改变女儿和孙女的命运。


(《感动中国2020》纪录片剧照)


如今张桂梅创办的女子高中已经是丽江成绩最好的学校之一了,本科上线率遥遥领先。而她自己则是疾病缠身,每天都要大把大把地吃药,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活得久一点,多救助一些贫困女孩,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她说,这就是她此生最大的意义。



曾经迷茫失落、沉浸在小情小爱里张桂梅,如今已经牢牢握住了信仰和理想这根生命之柱。


没有人生来就是高山,都是在生活的泥泞中一路跌打、一路前行、一路成长。在与苦难同行的过程中,有人的意志崩塌了,而有人则越挫越勇,并且努力中还成长为了他人的光。


再回到文章开头,最近常爸听到越来越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其实这也是全球很多国家都在面临的难题。而在写这篇文章,给张桂梅“正名”,讲述她转变故事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这几点对于如今父母教育孩子可能特别重要。


怎么做,可以帮助孩子找寻学习和生活的意义?


01

给孩子温暖和关爱


张桂梅的生活观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生活观转变,和“被爱”的感觉息息相关。她做手术,全县捐钱,她在担任老师和儿童之家院长时感受到的关爱,填满了张桂梅原本空虚的生活。正是这份爱,给了她继续活下去、超越个人苦难的动力。


爱,是理解的别名。当下很多孩子得抑郁症、空心病与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理解有很大关系。父母强行干涉孩子的选择、否定孩子的感觉,都会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感觉,容易躺平、摆烂,放弃对更好生活的追求。


02

树立乐观坚毅的典范


没有人生来就无坚不摧,即便坚强如张桂梅,她的振奋也离不开当地人爱唱、爱笑的乐观天性,这成为了感染张桂梅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山区贫困孩子的坚毅和好学,让张桂梅越发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的价值。


生活总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以身示范,让孩子看看自己面对难题是如何看待、如何解决的。平日里回家可以跟孩子聊聊自己在职场上或家里遇到的问题,再谈谈自己打算怎么解决问题,身体力行地向孩子传递乐观情绪。


(电视专题节目剧照)


03

多参与现实生活


张桂梅的觉醒和超越,与她收到的正向反馈密切相关。她不为名不为利,只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当地女孩子改变命运。而她的努力成果肉眼可见,孩子的进步、家长的欣慰、政府的认可……这些及时的、能看得见的正向反馈,是激励张桂梅继续前行的重要力量。


很多孩子学习没有动力就是看不到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连接,找不到学习的价值,其实就是缺乏正向反馈。父母不妨找机会,让孩子实践自己的知识,拿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让孩子用来解决。


04

与附近的人实现联结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让很多人都忽略了和身边人的交往,沉浸在网络上往往会带来巨大的虚无感。不如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人,比如每天买早餐时跟摊主聊聊天,关心同学的爱好,跟小区的保安或邻居打招呼。这种切实可感的交往,可以让孩子重新找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从现实中找到生活的力量和热情。


也许我们的孩子成不了张桂梅,但我们可以沿着张桂梅来时的路寻求一些启发。


人为什么而活?


这是一个悠长且多解的方案。


为爱而活,为理想而活,为改变世界而活,都可能是答案。只要孩子找到一个支撑点,有意义地活好每一天就不再遥远。


常青藤爸爸

内容来源:凤凰资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