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婚,似乎已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特色,特别是到了年底,更避免不了这一环节,这种传统观念和现代生活节奏之间的碰撞,催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对话,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催婚的话题。
奶奶的“爱情车队”: 幽默催婚让孙女笑不停
在一个温馨的视频通话中,一位充满活力的奶奶正和在北京工作的孙女聊天。这次通话的主要目的是催婚,奶奶希望孙女能尽快回哈尔滨找对象,并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咱们这个班可以先别上,赶紧回来找小伙儿。”
为了增加说服力,奶奶特别强调了当前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并摘下眼镜,做了个深呼吸后说:“现在可真是个好时机,你赶快回哈尔滨,有好事等着你。”她甚至为孙女制定了一个独特的行动计划:“你就开着车,看中哪个就给他立马拽上车。”更有趣的是,奶奶建议把车改成“爱情车队,专拉小伙”。
年轻人的“反向催婚”: 爸妈受不住,亲戚不敢上门
欣欣是一位00后,经常被家人催着找男朋友,于是她学了一招“反向催婚”。她让父母、亲戚们都给她找相亲对象,过年回来相亲。
一开始,父母、亲戚朋友们都非常积极,一下子整了差不多十来个相亲对象。每天欣欣都和父母讨论:这个不错,那个也可以,处段时间就能订婚了。但父母逐渐感到慌张,因为他们已经难以分辨这些相亲对象之间的区别,于是开始劝欣欣慢慢挑,不要着急。
然而,欣欣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焦虑,反而主动出击,要求更多的相亲机会。这样的“反向催婚”让亲戚们年前还敢带着相亲对象上门,年后则是一个都不敢来了。
|读者讨论|
王阿姨:看着女儿已经30岁还是单身一人,心里确实有些着急。我们那一代人,这个年纪早已家立业了,我现在催着她找对象,她都不着急,如果我不催,她岂不是更不急了?
孙奶奶:我觉得适度催婚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奶奶,我当然希望看到孩子们早日找到合适的伴侣,过上幸福生活。但是,催婚的方式很重要,应该温和、体贴,而不是施加压力。比如,我会通过日常聊天,了解他们对婚姻的看法,分享我的经验和感受,而不是直接问“什么时候结婚”。
|网友讨论|
@早早:催婚现象反映了社会变迁中的代际差异。老一辈人往往更注重传统的家庭观念,而年轻一代则追求更加自由和个人化的生活方式。
@时光旅行:催婚本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互相理解和尊重。婚姻大事应该由个人决定,但也理解父母辈的焦虑。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忽视家人的期望,也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专家观点|
丁翔(浙江大公律师事务所公益法律部主任、家事研究中心副主任):
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没有被催婚的经历是不完整的。父母长辈、远近亲邻,单位同事,甚至连没什么交情的人,都能打着“关心”的旗号说上一句“再不结婚小心没人要了!”很多传统观念认为婚姻是关起门来的“家庭小事”,满足父母长辈的需要,是年轻人“懂事”和“成熟”的表现,但其实,婚姻是上升到公民权利的“社会大事”。毕竟,婚姻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除此之外,我国《民法典》第1041条、1042条、1046条都对结婚自由进行了明确规定。如果一味任性干涉婚姻自由,甚至暴力干涉婚姻的,情况严重的,还有可能触犯我国《刑法》第257条的规定,构成刑事犯罪。与此同时,我国各个地区均出台了保障婚姻自由的相应规定和政策文件,以我们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婚姻登记管理办法》、《浙江省妇女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等都大力提倡和保障每个人结婚自由的权利。
来源: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