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王振忠
由于旅行社导游购物的需要, 我们一个上午全搁在了购物商店。 下午1点多才到达黄龙景区, 又有近2个小时花在排队乘缆车的途中, 3点多才进到园区。
远看山上有云, 到了山上感觉是雾, 且伴着雨。 山中的日头短, 我们紧赶慢赶, 走到五彩池时, 天已擦黑。
五彩池是黄龙景区最高的景致, 我已没脚力上到高处, 再加上回望归去的路已在暮色中, 只远望了一眼便下山了。
二十几年前, 我来过这里。 这次来, 除了山上的各型各色的碟状水池依旧陈列外, 山门及园区道路都有了很大改变, 特别是多了行程很长的缆车, 让我免去3000多米高原爬山的囧力。
我记得前次爬黄龙第一次尝到“高原反”, 还未进山门便有头痛心闷气喘, 此次来年龄增了很多岁, 反倒没有这些感觉, 只是走路时微微感到气短腿软。 即使如此, 我想, 如果没有缆车助力, 我是没有体力如第一次那样, 从山底爬到山顶的。
为了赶时间, 下山走的有点匆忙。 上山时我们走的是傍山的高架栈道, 高树障眼, 看不到山谷中的风景, 下山走的是谷中的道路, 初始还能看清山中的景, 看到道路两旁依次往下排列着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池”, 隐藏在低矮的灌木丛中。
蓝色的水从一个池里流到另一个池里, 像是一场盛大的庆功宴, 无数的杯盏高举, 无量的琼浆肆流。 我的眼睛涂满了颜色。 我的耳朵灌满了水声。
玲珑的树, 曲宛的池, 翠蓝的水, 明艳的色, 搭配成一组组盆栽似的景, 或大或小或密或疏陈列在山谷中。 我想, 如果我的书房足够大, 我一定会把最美的那处搬回家, 天天看。
游人都穿举着彩色的雨衣雨伞, 迤逦在路上, 仿佛一串五彩的珍珠在山谷里摆动, 在绿树蓝水间隐现, 美不胜收。
天渐渐黑了, 还有不少游客往山上赶, 我为他们担心, 这么晚了还要上山, 能看到什么呢? 想想倒也理解, 来黄龙旅游, 可能是多少年积存的愿望, 心里有许多美丽的憧憬, 来了, 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即使天黑嘛也看不着, 登上山顶也足以自豪, 谁敢说, 黑夜里我们的眼睛就看不到风景? 我们的心灵就感受不到美丽呢?
7点多一点, 天基本黑透了, 我们走的栈桥全亮起了灯, 灯把我们的前路照的很亮, 也把附近的物显露。 有白的水泊, 有黑的树干, 有彩色的人流, 这无序的白黑彩色混合着夜色的深幽, 组成一幅流动的奇幻世界。 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里, 我很想停住仔细看看那光里的景物, 探一探那黑暗中的幽妙, 但导游规定的时间像卷紧的发条, 驱使着我的双腿不停地挪步。 我的心很焦虑, 我的意很缠绵。
所幸, 在一些重要景点处多设了些灯照明, 在若明若暗中还能大概看到山水景物, 也引得一众游人疯狂拍照, 这不禁让我这个自以为是的摄影达人心中吐糟: 这点光亮拍个啥呀? 浪费精力! 这里那里有手机的补光灯闪亮, 我觉得, 那点光亮在漆黑的夜里显得太过惨淡, 与其说是为拍照补光, 不如说是在爆发自己心中的不甘。 但随后又有点理解了, “拍糊了又怎么着? 那也是景啊! 那也是‘到此一游’的亲身经历啊!” 也许, 模糊中反倒多了许多神秘许多故事。
路很长但不很崎岖, 大概是高海拔又走了很多的路, 我感觉腿发软, 走路有点踉跄, 夫人紧紧地抓着我。 我也想着她的安危, 也紧紧地扶着她, 在昏明的路上, 我们互相提醒着“有台阶”"要拐弯", 在一方走不稳时紧拉一把。 走在暗路上的每一刻, 我们都感觉到了对方的真实存在, 走在山路上的每一步, 我们都感觉到了互相依靠互相帮助的幸福。 我想, 这应该就是老年伴侣的真实感情, 和人生的真实需要。 假如这时有人给我们拍一张背影像, 那一定是世上最美的风景。
备注:本篇照片摄于黄龙景区和附近地区
楼主说明:
本篇不是诗,
之所以采取诗的形式,
是本人为了消除手机读者阅读时的疲劳,
而独创的一种句式。
对这种句式,
您觉得怎么样?
请留下您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