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7|回复: 0

我从工人中走来 ▋ 熊俊林的黑白人生

[复制链接]

我从工人中走来 ▋ 熊俊林的黑白人生

发表于 2025-4-30 23:39:30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文、木刻 / 熊俊林


他因地制宜地选择了黑白木刻版画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镌刻。而当他用黑白这两种既单纯又对比强烈的色彩展现自己的第二故乡时,那些鲜活动人的生活早已直接撞击着他的心鼓,燃起了他难以扑灭的创作欲望。

11.jpg
青春曲


1951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的熊俊林老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词条先后被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中国现代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新疆黑白版画》《新疆现代版画发展史》《庭州的记忆》《昌吉州文史》等辞书。他在全国六十多家报刊上,发表过一百二十多幅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展览并获奖,许多作品被收藏,并连续两届被评为阜康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熊俊林6岁丧父,9岁跟随母亲来到新疆,在阜康市境内的兵团农场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他至今无法忘怀那北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连一望无垠的戈壁,南望天山北坡巍巍的博格达峰下,那一望无际的红柳碱滩北亭。一穗穗的红柳花迎风起伏,就如同向苍天吐着的火舌一样,燃烧着这新垦的天地。他至今清楚地记得,他们居住的地窝子连门都没有,是穴洞而居的形式,只能靠一条拐了个弯的半人深的地沟和一块用旧帆布帐蓬做的门帘子,挂在地窝子顶端的一根椽子上垂下抵挡风寒。有时夜里还会突然窜进跳鼠,蜥蜴之类的小动物,使一家人惊骇不已。这些生活,无疑使他从小就感受到了父辈们创业的艰难。出入于地窝子红柳棚的他朦朦胧胧地懂得,这不仅仅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更是他们的安生立命之地!

12.jpg
山泉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却又破碎了他简陋朦胧的梦。仅读了半年初中的熊俊林结束了农场的学生生活,走上了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行例,到农场的广阔天地里去“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去了,十七岁的他便直接地汇入了父辈们改天换地的洪流。
由于那个历史年代的种种原因,他从此便与学校无缘,开始了屯垦戍边的艰苦生活。青纱帐里荷锄,严冬风雪中运肥,戈壁滩上堵洪种"跑田″,三伏天里割麦、砍苜蓿……火热的生活不但加深了他对生活的理解,还将他锤炼成了全团标兵班的副班长,不断深化和改造了他的世界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他对生活理解。

后来组织上又安排他到修造厂里当了一名机械模型工,为了使机械模型做得精细合理,准确无错,他还干过翻砂工作。岁月的磨盘磨砺了他的意志,使他懂得了生活。也正是这些经历,复燃了他少年时代就涌动在胸中的梦想。不论工作环境如何的变化,都使他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心灵躁动不安,创作激情澎湃。与此同时,更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准噶尔大地的宽容与博大,这块原始的土地,在默默地收留和接纳了他的同时,也一天天悄然地铸造着他,使他从一名农工、机械模型工逐渐成长为一名有成就的版画家。

为感谢这块虽不是生与斯却也养与斯,最终也要归与斯的土地,熊俊林下决心在做模型和测绘机件之余,系统地自学绘画基础知识。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他画了大量的素描速写。近十年的工作之余,常常自学到深夜。节假日里,也从不休息,坚持到野外写生。饿了就吃一些自带的干粮。

13.jpg
滚动的原野


那时候的兵团农场,白天要"战天斗地″,夜里还要开会"斗私批修″和学习,工休还常是"大礼拜",十天休息一天,工作的紧张繁忙和強度可想而知。但他却利用有限的工间休息和业余时间深入生活不倦地画速写,变换着体力与脑力的转换,以调节自已的精神状态,始终不懈地努力着。同时还要冒着"成名成家和不务正业的风险"。细细想来,"全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表现生活的梦想鞭策着自己呀″,熊俊林满怀深情又不无感概地说。

他在准噶尔牧区的冬窝子写生时,曾有一位哈萨克牧民对他凝视良久,并拉着他的手走进毡房,端给他一碗浓浓的奶茶,从火灰里刨出捂黄的包谷豆与他分享。竖着大姆子用生硬的汉语称赞他画了他们的牛羊,画得真好;在一个农区村庄边写生时,竟有两个不相识的小姑娘将沏好的茶水和一个碗放在他身边,然后悄悄地站在一边,神情专注地看他画。待他画完,其中的一位小姑娘竟怯生生地问:叔叔,我能用十个鸡蛋换下你的这张画吗……

他被感动了,因为他看到了善良的人们对美的渴望与憧憬。事实上,他们不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追求美吗?正是这些底层人的朴实和真诚支撑着他的信念,他们用一双默默无言的目光关注着他的事业……,如若一旦离开了他们,他的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也使他深深懂得了艺术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14.jpg
如意之秋


在修造厂当机械模型工的日子里,那沸腾的生活,随同滚滚的铁水,直接地溶进了他的心田,也俘获了他的身心。激动得他周身沸腾,诗意难捺。他至今难忘那铁水奔流的修造车间和工友们抬铁水时的激情号子:
"冲天炉里流淌出沸腾的生活, 连同我的憧憬一起

注入了沙型一一那理智的思索。
轰起的烟云
带一声闷雷
溅一地宝石
分娩出一个个铁的生命
于是一圈圈白色的花纹
在汗水里显影了
在炉火里爆光了
悄悄地爬满了工友们宽阔的脊梁。
我们踏着烟的浪火的云,
奋力揣起那沉重的生活
书写出铁的诗行 火的感情。

当他饱蘸激情和汗水写就的诗行和他创作的木刻版画作品《沸腾的车间》,带着咸碛的汗迹发表在《新疆工人报》上时,工友们喜笑颜开,而他却热泪盈眶。是生活铸造了他的心灵,炼就了他的体魄,赋于了他创作激情。

15.jpg
闪烁的青春


在生活的鞭策下,他根据自已当了八年多机械模型工,对木质极为熟悉和有一定绘画基础的专业条件,加之对机械制图也极熟悉,因地制宜地选择了黑白木刻版画为自已的艺术语言,同时也开始了自已的人生镌刻。而当他用黑白这两种既单纯,又对比强烈的色彩展现自已的第二故乡时,那些鲜活动人的生活早已直接撞击着他的心鼓,燃起了他难以扑灭的创作欲望。

回顾时代的变迁,熊俊林走过的创作道路显然要比那些科班出身的画家艰难得多。闭塞的人文环境,只读过半年初中的文化基础,没有进过美术专门学校的大门……全靠自已的悟性和扎实的生活底蕴,在机械模型手工艺的基础上,勇敢地拿起了刻刀,向生命发起了挑战。

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洲大地和祖国边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使熊俊林如沐春风,也赐与了他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创作了一批紧扣生活、初显锋芒的木刻版画作品。如《戈壁惊醒》《闪耀的青春》《职工夜校》《沸腾的车间》《深山明珠》《激情岁月》《数九寒天》《牧女情深》《话丰年》《老军垦》《如意之秋》《寻春》等。这些作品,不但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更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激昂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也相继入选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治区和全国性的美展并获奖,还相继发表在了《人民日报》《求是》杂志《中国农垦》杂志《中国工运》杂志《建筑工人》杂志《农民文摘》杂志《新疆日报》等很多报刊杂志上,并多次受到新疆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和国家农牧渔业部农垦总局的表彰奖励。

16.jpg
工人夜校


他将艰辛沉重的生存忧患深埋于心底,将生活中美好轻松的一面展示于这个世界。让更多人看到他的作品后,感到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这样的美好,从而使他们更加眷念人生,热爱生命。全身心地融入中国持色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他以木刻版画的艺术形式高扬起了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伟大祖国、对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事业的认同与信赖。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的代表作木刻组画《准噶尔情歌》,就集中地展现了他的这一内心世界,展示了他对自已所依附的准噶尔大地所怀有的深厚情感,并由此而获得了最初的欣赏者。

《准噶尔情歌》木刻组画创作于1985到1988年,这些精湛的小品集中刻画了准噶尔东部农牧区的田园牧歌风光,也正是这些充满原始朴质的画面气息,与当今物欲横流的都市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品中呈现出的西部风情,成了那些渴求心灵宁静的当代都市人向往的精神家园。无论是谁,只要你看一眼这些作品,你紧张的心绪一定会顿然放松,你的灵魂会渐渐从尘世超然而出,你的心灵会得到片刻的宁静……

画家以南方游子柔和细腻的刀法,借助牧区草原、毡房里升起的缕缕炊烟,深谷间淙淙流淌的清溪,密林间时隐时现的畜群……完成了对祖国边塞风光的描绘。1988年,这组木刻在全国民族民间艺术作品大展中获得优秀作品奖,并相继被《人民日报》《文化艺术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民族报》《新疆日报》和《新疆画报》等报刊发表和介绍。1993年,还在《台北一新疆版画大展》中,被台北版画学会收藏,并被编入《台北一北京一乌鲁木齐名家作品集》。谈到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时,熊俊林无不深情地说:"是改革开放的事业使自己久蕴的情感如同找到了火山的喷发口,久聚在胸的激情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在基层当工人,还是在机关当干部的几十年中,他的所有创作都是在业余进行的。为了保证业余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激情的完整,他的作品一般都不太大,即使是大的题材也分割成组画形式各个击破。除了巧立意,对木刻作品的刀法也总在细心地推敲,有时为了搞出韵味,竟在木版上旋转着刻,一不小心刻在大姆指的腱肌上,立刻一个U型的伤口里会涌出鲜红的血。这些艰难和兴奋的痛楚,除了他妻没人知道。

17.jpg
沸腾的车间


1988年以后,熊俊林创作的木刻组画《北塔山日记》,较之《准噶尔情歌》无论在刀法上,还是选材立意上都有所变异,此间,其刀法少了几分柔和,多了几分粗旷和犀利;在选材上,他集中描准了生存于准噶尔东部的哈萨克牧人生活;在立意上,他从纯粹的自然风光描绘略略转移到了对人物的刻画上来。如双马奔驰似风驰电掣般的《姑娘追》,围着荒原箐火载歌载舞的《草原之夜》,如深秋踽踽行走在夕阳牧道上的牧归老人……这些作品使人联想到了长行于漫长而沉寂的苍凉牧道上的牧人们常常渴盼奔驰、聚会和喧腾日子的寂寞心情,主题意识凝重而深刻。

尽管画面变得简约、犀利并跳跃起来了,但画面的主题背景却依然显得那么原始,那么清新质朴,那么宁靜优美,富有耐力。这组作品后来还入选了《全国五自治区美术作品联展》并发表在《人民政协报》上,与艺坛泰斗沙孟海老先生的作品同版刊出,这无疑给了画家以极大的鼓舞。

九十年代初,熊俊林被调到了阜康县委宣传部工作,环境的变化和视野的开阔,使他的创作激情得到进一步提升,创作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并创作了一批值得称道的作品。这一时期是熊俊林木刻版画创作的相对成熟期。
如《春心似酒》中,他着意刻画了维吾尔族老人粗旷沉思的面容与粗糙的大手,并通过弹奏的热瓦甫显示出对未来的渴望与憧憬;
《滚动的原野》中,他把晨曦中的远山,与奋飞鹊起的飞鸟交织在一起,在起伏运动的田野上通过农家崛起的成林的电视天线隐喻着改革大潮的波澜壮阔和人们渴望致富的内在动力。

二十多年前的阜康既没有如今的规模,更没有今天的美丽。东面一道被洪水拉开的沟壑足有十几米深,百十米宽。如今的这里,己因势利导地建成了旅游地西王母宫。那时两侧高出十几米却陡立着像篦子篦过一样的两片农田,而连接这两片农田的是一条石头砌就的壮观的槽道,此时的他突然觉得生活何等美丽!那两片农田真如两架扬琴盘,散落在农田的棵棵树木就象错落有致的琴码一样,有序的沟垅如同琴弦,而壮观的槽道上下一定有流水在欢唱。高亢着劳动的雄壮和伟大。在此感受下,他创作了木刻版画《大地的琴弦》,并很快被多家报刊发表。

18.jpg
激情岁月


在《青春鸣奏曲》中,他以简洁明快的刀法,塑造出少女的美丽容颜,在厚重却显飘逸的秀发间,以阴刻的方式塑造出辽阔又充满希望的原野和涌动的春潮,人们正把这丰收的种籽,撒向少女的怀里。

在草原畜牧业示范基地,他感受着回族老人赶着牛车送牛奶的欢乐;(一路"花儿″);在牧区,他目睹了哈萨克族牧民扛着钐镰骑着马儿打草去的壮观(草原的故事);还有农区的姑娘背负山花簇涌的青草同羊儿嘻戏,对山泉梳妆的优美;(山泉)横空出世的巍巍天山;(情荡西天)以及《我的牛群》《高原之音》《静静的天池》《寂静的山林》等作品。

这些作品先后入选了全国五自治区美术作品联展、台北新疆版画大展及新疆的各级美展。同时大都发表在了《美术报》《文化艺术报》《新疆画报》《新疆日报》《湖南日报》等全国有影响的报刊。其中《滚动的原野》和《希望鸣奏曲》还发表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刊物《求是》杂志上,所有这些都标志着他的版画创作在客观上己从激情的喷涌走向了理性与深化。与此同时,小学毕业的他还撰写了多篇艺术论文和创作体会,并发表在了《中国书画报》《青年知识报》《自学报》《成才之路》杂志《新疆日报》等报刊,有的甚至被连载。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1992年,他的《熊俊林版画》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社员赵彦良先生还为他题写了书名。并获得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艺创作奋飞奖。

著名版画家、原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新疆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蒋振华老师生前在自治区"自学成才奖"的评定材料上谈到他的作品时指出:"熊俊林的作品清新自然,不事雕饰,显示了作者雄厚的生活基础与敏锐的观察力,也显示了作者较高的艺术造诣和个人风格,是我区卓有成就的青年版画家″。

著名版画家,新疆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关维晓先生也在他所著的《新疆现代版画发展史》中,在谈到上世纪末新疆版画的现状时称"熊俊林以优美的小幅黑白木刻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百余幅,……为行将下滑的新疆版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19.jpg
话丰收


他将艰辛沉重的生存忧患深埋于心底,将生活中美好轻松的一面展示于这个世界,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作品后,感受到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这样的美好。从而使他们更加眷念人生,热爱生命″。

家乡的《湖南日报》更是在《大自然的歌手一一记湘籍版画家熊俊林》一文中称:"无论是描写边疆柔美浪漫情怀的木刻组画《准噶尔情歌》,还是描写新疆民俗风情的《一路"花儿″》《春心似酒》,或讴歌塞外草原的《牧歌》《开垦的处女地》,都不啻为一幅幅饱含激情的大自然的诗篇″。更值得一提的是《春心似酒》和《老农》两幅版画作品,画面一反常态,抛却了画家一贯热衷和坚守的主题背景,纯粹将刻刀转移到了刻画人物上。《春心似酒》这幅作品突然塑造了一位沉醉于热瓦甫弹奏中的维吾尔老人。画家以洗炼的刀法,通过刻画老人饱经苍桑的面容和布满筋络的大手,完成了对生存于底层社会的人民,其乐无穷的乐观精神赞美。这幅作品被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报纸,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日报出版的《美术报》在"请您欣赏″栏目上配作者介绍发表。而《老农》这幅作品刻画的则是一位老农在金秋季节里,双手捧着金黄的麦粒仔细端祥的专注神态,表述了一个粒粒皆辛苦的简单道理。确以艺朮的形式,向社会突出地提出了"三农″问题。这幅作品在《新疆日报》发表时,也配发了作者的创作简历,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还有一位不相识的青年,在给他的来信中说:“熊老师,您的版画《老农》真正刻画了我们农民的艰辛,我很感谢您”。这些话语不禁使画家的心灵为之震憾。

熊俊林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美术家协会会员,其简况和辞条先后被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中国现代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新疆黑白版画》《新疆现代版画发展史》《庭州的记忆》《昌吉州文史》等辞书,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国六十余家报刊上,发表过一百二十多幅版画作品,参加过很多展览并获过奖和被收藏,出版过画集、论文集。鉴于他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绩,中共阜康市委和阜康市人民政府曾连续两届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并被自治区总工会评为自学成材先进个人。

2015年,他的长篇自传《我的“黑白”人生》出版,并入选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6年农家书屋,同年第二次印刷并被网媒连载,应该说是硕果累了。但艺无止境,如今七十多岁的熊俊林还在不断探索努力,并致力于中国画梅花作品的创作已十余年。他要以梅花的风骨和坚韌激励自已。我们相信,有他那种挚着的心气和对生活的热爱垫底,一定能够“老树春深更著花”,描绘出更加多采的人生,无愧于养育自己的这块土地。

8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