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盒”是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一种网络暴力行为,具体包括公开个人隐私信息,如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或煽动攻击和谩骂。在微信朋友圈“开盒挂人”将会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
石某和赵某曾因租赁合同涉及的租金纠纷而引发矛盾,赵某便在微信朋友圈“开盒挂人”,发布多条不当言论对石某进行辱骂,引发两人共同好友关注。
石某认为赵某的行为严重侵害其名誉权,遂诉至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法院判决赵某在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在其微信朋友圈公开向原告石某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承担诉讼费用。判决生效后,赵某未主动履行义务,石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承办法官经过多次沟通,赵某逐渐认识到自身错误,并主动撰写道歉声明。
赵某的道歉声明经法院审核后,在其微信朋友圈公开发布并保留3日。承办法官告知石某可以在道歉期限内随时监督道歉声明发布情况。石某看到道歉内容后表示谅解,双方矛盾就此化解。
承办法官表示,本案通过“朋友圈道歉”这一方式,不仅让被执行人“知错改错”,更借助社交平台的传播效应,普及了“开盒挂人”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倡导公众树立文明交往、依法维权的意识。
(《法治日报》5.18 孙立昊洋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