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7|回复: 0

挑战与成长并行,三代人的“职场第一课”

[复制链接]

挑战与成长并行,三代人的“职场第一课”

发表于 2025-7-4 19:14:36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作者:熊方嘉


从钢铁厂房的炽热灯火,到写字楼的屏幕冷光,再到直播间耀眼的环形补光灯,时代将三代职场新人推上迥异的“考场”。他们的入职首日,浓缩了中国职场数年来的变迁。笔者采访了三位分别于1970年代、1990年代和2024年步入职场的劳动者,在时代光影的交错中,他们的“第一课”映照着挑战与成长的轨迹。


1970年

厂房灯光下的“误会”


1970年夏,江西樟树。17岁的周小梅结束了初中学业后回乡,恰逢乡政府为江西钢铁厂招工。在那个年代,国营大厂是许多农村青年的理想出路。周小梅回忆,酷暑中,厂区烟囱高耸,机器轰鸣震耳,她庆幸躲开了炼钢炉的灼热,被分配到相对“凉爽”的压风机房。


然而,工厂“三班倒”制度对习惯了农耕作息的周小梅是个巨大挑战。第一次夜班,在压风机单调的嗡鸣和昏黄的厂房灯光下,周小梅困意难熬,带她的张师傅见她精神不振,便示意她“出去走走,醒醒神”。周小梅却误读指令,以为获准离岗休息,竟径直走出厂区,到老乡家串门聊天,直至天蒙蒙亮才返回。回到机房,迎接她的是张师傅严厉的批评。张师傅强调:岗位责任重大,机器运转关乎生产安全,擅自离岗是严重的违规行为。


厂房灯光下这次“误会”,让她明白,在企业生产中,个人意志必须服从钢铁纪律。


1999年

屏幕冷光里的“觉醒”


1999年秋,北京。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大大小小外企涌入国内。大学毕业生胡剑通过同学引荐,踏入美资企业美国电力转换公司(APC)北京办。初入职场,公司锃亮的大理石地面、恒温空调,以及此起彼伏的英文名呼唤,都让他兴奋不已。


作为那个年代稀缺的大学生,他的入职颇为顺利。然而,挑战在第一天就猝不及防地降临。上司要求他立即用英文起草一封工作邮件发给同事。虽然顶着“大学生”的光环,但胡剑的实际英语能力,尤其是专业写作能力较弱。


但工作不等人,他翻词典、查手册,终于艰难“拼凑”出了邮件。等待回复时,屏幕冷光映着他额头的细汗。邮件返回,刺目的红色批注布满屏幕——语法错误、用词不当被无情标出。


这封邮件,让他清晰认识到,在全球化职场中,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此后,台灯下多了一个与英语词典“死磕”的身影。


2024年

聚光灯下的“压力”


2024年春,杭州。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电商”这一新职业。播音专业毕业生李倩倩的首份工作是电商“穿版模特”,直播间是主战场。没成想,首次正式上播,一条尺码偏小的主推牛仔裤就让她陷入“困境”。


大量针对身材和展示效果的批评性文字在屏幕飞过。“看到那些弹幕,脑子一片空白,就没控制住情绪。”李倩倩说,补光灯把她的慌张和衣服的缺陷一起暴露在强光下,这种即时、公开的负面反馈,冲击力远超传统职场。


带教她的资深主播在事后安慰了她的情绪,并教导她,在这个岗位上,仅仅展示衣服是不够的。“要学会‘抢’主播的话,作为模特站在那里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 之后,李倩倩便开始系统性研究商品,苦练镜头表现力与表情管理,学习在主播讲解间隙有效展示,将压力转化为提升动力。


直播间的强光,不仅照亮商品,更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不足,也锻炼着她快速适应、即时学习的能力。


从厂房的灼热到屏幕的冷冽,再到直播间的炫目光晕,职场的环境在变,新人们面临的考题也截然不同。但那份为了在各自的舞台上站稳脚跟而必须付出的学习与适应,却是不变的职业底色。


来源;浙江老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