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浙江杭州的夏先生今年66岁,平日里喜欢户外运动。最近天气渐热,夏先生想在健身房训练,多方咨询下来却犯了难。“没想到,不少健身房都拒绝给我办卡。”夏先生说,有的健身房明确规定,不给6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健身卡。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老年人经常锻炼的比例达26.1%,到80岁以后仍有14.7%的老年人保持活跃参与。记者以给家中老人办理健身卡为由,实地走访和电话咨询杭州市多家健身房后发现,设置“年龄门槛”的并非少数。老年人去健身房为何屡遭“年龄歧视”?这一供需矛盾应如何破解?
“主要担心老人有基础疾病,身体状况不稳定,健身时一旦突发疾病或出现意外,健身房将面临法律责任与经济赔偿。而且有些器械重量较大,不适合老人;跑步机若调速过快,老人也容易发生危险。”一名店员说,即便健身房接纳老年人,也要签署免责声明。“真有老年学员来了,很多教练也不愿意带。毕竟教练要对学员的安全负责,如果真出了事,教练也要担责。市场上,大多数教练对于指导老年人健身也缺乏经验。”一名健身教练表示。不仅仅是健身房,游泳馆、滑冰场等运动场所,也对老年人设置了重重障碍。有调查显示,公共体育场馆、广场空地或道路、社区体育场地等是老年人体育健身的主要场所。
“对年龄‘一刀切’的做法不仅忽视了老年人的个体健康差异性,影响消费潜力的释放,还阻碍银发经济发展。”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叶日者建议,以科学管理化解安全风险,通过风险评估分级、服务适配及政策支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健身资源的年龄包容性。
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运动健身需求,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等联合印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要求推动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公开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为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优惠便利服务。
走进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康桥街道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里,许多老年人正在锻炼。作为由当地政府补贴建设的健身场所,这里的健身器材全部进行了适老化设计:跑步机安装扶手,设置紧急拍停按钮,时速限定为最快8公里、最慢1公里。不少器材的显示屏、字体也进行了整体放大。
“这里没有年龄限制,99块钱一个月,还有专业人员指导健身。”71岁的常客朱大爷介绍,第一次来的老年人要先进行体质检测,建立长者运动健康电子档案。“每次运动前,先测量血压,判断身体状态是否适合运动。”朱大爷说,“很多器材专门为老年人引进,垂直律动系列器材最受欢迎。”器材通过模拟跳绳运动的垂直上下振动,以“被动运动”方式让锻炼者站着、坐着、躺着都能达到全身锻炼的效果,促进微循环,有效改善老年人失眠、便秘等问题。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杭州不少社区街道设立“百姓健身房”,这些场所通常都没有年龄限制,还会定期开展面向老年群体的健身指导。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街道和某品牌健身机构合作,针对刚退休的老年人开设小班课。如今,许多居民经过体质检测后,在健身教练的指导下走进健身房,参与运动康养训练。“政府主动作为,引导社会企业开发适老化健身服务产品,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多元化健康管理方案,也在老年健身赛道上开展积极探索。”西溪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王芳露说。
(《人民日报》6.26 窦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