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891|回复: 0

反复被骗,老年人为何难以“吃一堑长一智”

[复制链接]

反复被骗,老年人为何难以“吃一堑长一智”

发表于 2025-8-11 00:59:39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891 0 查看全部



尽管反诈宣传持续推进,部分老年群体却仍频繁陷入骗局循环,不仅损害其身心健康与财产安全,也对家庭稳定和社会信任构成挑战。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的一项最新研究,系统揭示了老年人重复诈骗被害的分布特征、时间规律与成因机制,为精准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

一是“聚集性”与“累积性”共存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老年人重复被骗现象高度集中:仅2.84%的受访者有过两次及以上的被骗经历,但其遭遇的诈骗事件占全部案件的一半以上(50.03%)。同时,“累积性”特征显著存在:每增加一次被骗经历,未来再次被骗的风险几乎翻倍,尤其在销售类诈骗中表现尤为突出。这表明,老年群体中的高风险个体极易成为诈骗分子反复瞄准的“熟门熟路”对象。

二是“临近重复效应”加剧再次被害风险。与传统暴力或财产型犯罪不同,诈骗多以远程、非接触方式实施,重复被害的时间间隔机制也因此更为复杂。研究发现,两次诈骗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再次被骗的概率越高,呈现出显著的“临近重复效应”。这一效应在销售类诈骗中尤为明显,表明诈骗分子可能通过信息共享或持续跟进,在短期内反复对同一对象实施欺诈。

三是“个体异质性”是主要成因机制。学界通常从“个体异质性”与“状态依赖性”两种路径解释重复被害:前者强调个体长期存在的高风险特质,如认知能力弱、识骗能力低;后者认为,先前被害经历可能通过情绪或行为变化,间接提高再次被害风险。研究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个体特质对重复被害的解释力超过九成五,而情绪因素(如抑郁)所带来的风险提升仅占4%。这意味着,老年人重复被骗,并非主要因为其难以“吃一堑长一智”,而是由于其固有的“易感性”长期未被有效识别与干预。

研究建议,应围绕三大核心环节构建防控机制:一是分级识别高风险群体,对有诈骗经历者及时纳入预警名单,实现诈骗被害的差异化预防;二是精准响应“临近窗口”,在个体遭遇诈骗之后迅速开展干预,强化短期内的重点关注与定向提醒,防止再次被骗发生在高风险时段内;三是主动干预其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通过社区活动、数字技能培训与心理支持等方式,降低其诈骗易感性,从源头上减少重复被害的可能性。


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 夏一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