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6|回复: 0

鲁迅手中的烟,该点还是该灭?

[复制链接]

鲁迅手中的烟,该点还是该灭?

发表于 2025-8-26 01:09:22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来源:红网 作者:吴朝豪

继前些天鲁迅的“毛背心”火了,这一次,鲁迅手里的“烟”,又成了公众讨论的焦点。

浙江省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部分游客到鲁迅纪念馆参观游览,会到这面墙点燃打火机或者香烟,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据报道,一名控烟志愿者孙女士向有关部门投诉该墙画,其认为该画的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墙画去掉背景,把鲁迅抽烟单独呈现在公共场合,有可能被解读为“室外吸烟”,存在误导青少年的风险。对此,有人认为她“小题大做”,有人觉得墙画确实有不妥。

深度截图_选择区域_20250826010843.png
(图片源自网络)

类似的争论并不少见。意大利曾因“裸露不雅”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加上遮挡,最后又恢复原貌;美国“黑命贵”运动中,南方邦联李将军的雕像被视为种族压迫的象征,先遭涂鸦,后在舆论推动下彻底拆除。前者选择还原,后者选择移除,而鲁迅手中的这支“烟”,只是这类争议的一个本土化版本。

回到绍兴鲁迅纪念馆的这起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孙女士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鲁迅确实抽烟,这一点无需遮掩。但今天的公共空间已被赋予健康与教育的双重期待,纪念馆更是天然带有示范意义。当游客在墙画前点火、合影,这种氛围显然与当下的公共健康理念相抵触,也超出了纪念馆的文化初衷。

而从历史真实的角度来说,鲁迅在书房里写作抽烟,这是生活事实,也是影像史料中的细节。如果硬把烟抹去,就意味着人为修剪了真实。鲁迅不是玻璃罩里的圣人,他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也有当时社会普遍的嗜好。人物的真实恰恰来自这些具体且颇有个性的日常,过度修饰只会让他变成一个看似无害却失血失肉的符号。把这一支烟从鲁迅的形象中剔除,等于把他身上的锋芒也削去一层。

在课本和纪念馆里,鲁迅是启蒙者,是批判旧制度的斗士。在网络空间,他又被转化成表情包、段子和“梗”。“鲁迅说过”成了万能的套话,哪怕他根本没有说过。鲁迅的烟,也因此早已超出了生活习惯的范畴,带上了流量和娱乐的色彩。如果忽视这一层语境,单纯从健康角度去剪裁,就容易错位,既无益于真正的禁烟倡导,也无法回应公众对鲁迅复杂形象的多重理解。

问题的关键不是“点”或是“灭”,而是如何处理好“历史真实”与“现实导向”之间的矛盾。这也正是文化治理的难题:历史要尊重,现实要回应。矫枉过正,会让历史变得虚假;完全放任,又会让公共空间失去应有的价值引导。如何在矛盾中找到分寸,考验的是治理者的智慧。

办法并非没有。影视剧在开头常常会提示“剧情纯属虚构,请勿模仿”或“危险动作,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鲁迅纪念馆完全可以在墙画旁边加上类似说明,比如“鲁迅抽烟是历史事实,但吸烟有害健康,请勿模仿”。史实交代清楚,界限划得明白,比粗暴抹掉更能服众。

再者,互动也要升级。纪念馆可以设计新的拍照打卡动作,让游客递一本书、递一支笔,甚至伸手握个手。满足互动的需求前提下,也可以构建新意义上的交流空间。治理的智慧从不在于一刀切,而在于疏导,让趣味与教育并存。

类似这样的处理方式,可展现治理的柔性智慧。公共记忆始终处在流动之中,依靠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的再生产而延续。纪念馆的职责,是用巧妙的设计把这些记忆安放好,让历史在当下仍然带着厚度与温度。

公共空间的责任,从来都不止于展示。它要面对参观者的凝视,也要面对社会语境的放大。鲁迅纪念馆既是历史现场,也是公共课堂。任何一个细节都会被放大成符号,甚至成为争议焦点。如何让符号不被廉价消费,让互动不滑向娱乐化,这才是纪念馆真正的考题。

对公共文化空间来说,难的从来不是如何“去风险”,而是如何“加意义”。一味地删减、遮蔽,只会让公共空间日渐单调,也无法满足公众对趣味与参与的需求。

因此,鲁迅的烟,不该被直接抹去。真正值得担心的,不是鲁迅手里的那支烟,而是公众如何理解鲁迅。公共文化空间管理最怕的,是懒惰。要么一改了之,要么放任自流。

所以,鲁迅的烟要留,但要留得恰到好处。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2/69/1522704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