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3952|回复: 0

79岁退休教师自建别墅,邀30位老人抱团养老,5年后结局令人唏嘘……

[复制链接]

79岁退休教师自建别墅,邀30位老人抱团养老,5年后结局令人唏嘘……

发表于 2024-1-19 23:27:50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3952 0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乔大侠 于 2024-1-19 23:31 编辑



5年前,一则公开登报“招募牌友”的消息,让无数人羡慕不已。
79岁的退休教师朱荣林和老伴王桂芬,在老家建起了一栋500平方米的大别墅,广邀60到80岁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抱团养老。
98.jpg


“农村环境好,风景好,房子也大,大家在一起热闹一点,养老不那么孤单。”
消息一出,短短一周,老两口就收到了100多个申请,其中大多是子女在外地的空巢老人。
这栋别墅,巅峰时期,曾有13位老人共同入住,前前后后迎接过30位老人。


97.jpg

起初,这里的生活悠闲又充实。
“吃过早饭,十几个老人沿着田间小道散步;回来之后张罗午饭,饭后休息休息,打打牌;晚上再一起跳跳舞,或围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聊聊天……”
在别人眼中,他们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如今5年过去了,当《钱江晚报》的记者再次探访朱荣林的乡间别墅时,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幕:
客厅里的三条长沙发用罩纱盖了起来,餐厅的拐角处竖着两大张木头圆桌面,以往下午热热闹闹的棋牌室里,皱巴巴的桌布已落了灰。
院子里的香泡树上挂满了青黄色的果子,但今年没有人去摘……

82岁的朱荣林,给记者发了一条颇为无奈的微信:
“我们抱团养老停止了。”

有人深感意外,有人扼腕叹息,可最近几年抱团养老散伙的案例并不少见。
揭去镜头里那层“温暖、浪漫”的滤镜,抱团养老其实不像我们想象得那般美好。


没有物质基础,谈什么优雅变老

每当提起抱团养老,我们的脑海里总能浮现一些惊艳的画面。
比如《梦想改造家》中,那5位来自四川的姐姐。
平均年龄50多岁的她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了“单身贵族”。


于是5个闺蜜一合计,来到了丽江。
在一个小村落中,他们打造了一座“养老基地”。
大面积的落地窗,幽雅的小庭院,精美的室内陈设,再加上天高云淡的自然风光,十分惬意舒适。



台湾北部也有一座被称为“桃花源”的地方。
24户家庭,买下了8000平方米的荒地,建起了24栋房子,抱团养老。


这片“养老基地” 有农田,有溪流,每栋房子对应一个节气,推开窗子,满眼郁郁葱葱。
平常大家可以聚在一起聊天、娱乐、分享美食,假日还有儿孙辈过来一起聚会、玩耍……
他们的养老生活,不是等待生命的终结,而是开启了另外一段生命的旅程。


但是,很多人下意识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物质基础。
为打造这个桃花源般的养老基地,24户家庭一共筹集了1.5亿资金。
在丽江打造“梦想养老基地”的那5个闺蜜,单是房子的装修就历时4个月,花费达百万。
还有那部被很多人称为“抱团养老”典范的日本纪录片《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大家还记得她们退休前的职业吗?
田矢奶奶,在一家私企当了40年宣传部负责人。
幸子奶奶,年轻时是NHK电视台的播音员。
市川奶奶是老人康复专家,曾经做到理事长的职位。
其他人,分别是记者、作家、女性生活顾问、广告撰稿人。

有句话说得很扎心:“没有物质基础,谈什么优雅变老。”
现实确实如此。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老人到了退休的年龄,可以自由地享受晚年?
能够不为子孙继续操劳,已经是莫大的幸运。
如果没有经济基础,抱团养老终会是空中楼阁。


抱团,抱的是人性

朱荣林老人的抱团养老失败后,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问题:
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体,是很难有长期的奉献精神的。


朱荣林和王桂芬老人畅想的“抱团养老”,是一群老年人的怡然自得,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地鸡毛”:
原本大家商量好了,按照值日表安排买菜、做饭的工作。
有人借口“没去过菜场、不会买菜”不愿履行义务,最后只能是王桂芬老人自己完成。
一条鱼上桌,总有人会最先夹走最大、最好的一块,于是大家后来只能吃容易切块、便于均分的鱼类。
朱荣林和王桂芬的孩子回家探望,有人私底下抱怨他们开了空调怎么算?
而且很多住户,都有各自的算盘:
有的是为了考察这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有的家里房子拆迁,需要暂时找一个租金较低的地方居住,有的把市区房子出租出去,住在这里省钱……
其实早在实施抱团养老计划前,朱荣林和王桂芬老人就有过心理预估,提出的条件里也特意强调了一起生活,不要有太多计较。
“我觉得老人不能丧失社会性,但这样的抱团也意味着,你进入了公共空间,需要让渡部分个人自由。”


可是,他们依然低估了来自生活的考验。
一次,一位在别墅里居住了两年的老人,不慎摔伤。
原因是她总爱穿酒店的一次性拖鞋,那种拖鞋不怎么防滑。
王桂芬曾不止一次提醒她,让她换一双,可老人并不听劝。
摔伤后,她被家人接走,临走前老人的家人还向王桂芬索赔几千元。
说好了抱团养老,一起享福,最后组织者却成了处理烂摊子的“帮佣”。
所以说,想抱团养老,不仅生活上要讲究质量,心灵上更要追求品质。
平等、豁达、不斤斤计较……
抱团的时候,人人符合标准;散伙的时候,人人都不达标。
这就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考验。


养老,养的是失能的那几年

央视曾经报道过一个上海老人众筹买楼,抱团养老的故事。
多年过去,这座如今市价500万元的小楼,不得不宣布“退休”。
因为有些老人去世了,有些老人身染重病,还有些老人生活难以自理,只能转到有专人照顾的护理院。


抱团养老能否持续下去,极度依赖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程度。
朱荣林和王桂芬老人发出的那份抱团养老的邀请里,有一条是被他们标了重点的条件:能自理。
生活能自理和不能自理,是两种不同的晚年。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抱团养老现实吗?”
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大多数人理解的抱团养老:一群老大爷、老姐妹住在一起,平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生活怡然自乐。
我理解的抱团养老:一群老人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保姆轮番照顾,总有顾及不上的时候。
说句实在话,第一种就是享受退休生活,抱不抱团都无所谓。
第二种,不要真以为跟养老院有啥区别,而且由于缺乏管理,老人情况有好有坏,团队迟早散伙。

就连让人艳羡的《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也有这样一个让人心酸的结局:
7人中最年长的清田因为癌症,在82岁那年入院治疗,搬出了公寓。
组织大家聚会的市川因为身体变差,渐渐变得沉默寡言,每年的集体旅行也无法参加了。
老人的健康一旦出了问题,即使是孝心满满的子女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更别提与他们一样自顾不暇的朋友们了。

可能是一场疾病,可能是一次摔倒,也可能是单纯的年龄增长,老年人不再能照顾自己。
这时,才是他们最需要关爱的时候。
养老,说到底养的是最后失能的那几年。

有数据显示:
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
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过30%,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王建业也曾公布过一个数据:
“目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据研究,中国人均健康寿命仅为68.7岁,剩下的8年多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
如今,养老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人老了,靠谁养?

无论是抱团养老、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是一种方式,关键还在于5个“守住”。
第一,守住老伴。
第二,守住老窝。
第三,守住老本。
第四,守住老友。
第五,守住健康。

生活的考验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唯有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即便做不到优雅老去,也能从容地度过此生。

参考资料:
钱江晚报:《冲上热搜:已暂停两年!杭州夫妻出租别墅,和陌生人抱团养老,如今感叹:若事事计较,抱团不会开心》
上观新闻:《巅峰时期13个人一起住农家小别墅!抱团养老看上去很美,如今却要停止了》
北京青年报:《全国首个抱团养老实验暂停两年,这栋别墅往日的热闹还能持续吗?》
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
哔哩哔哩@一条视频:《24户中产的共享社区》


作者: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值班编辑:刘艳。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