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2420|回复: 0

依我之见,“爱自己”首先应该努力养活自己

[复制链接]

依我之见,“爱自己”首先应该努力养活自己

发表于 2024-3-6 00:28:34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2420 0 查看全部

如果说过去“爱自己”就是凭实力爱自己的话,那么,在今天,“爱自己”的内涵已经发生某种变化。

春节档大火的影片《热辣滚烫》被一些人解读出“爱自己,为自己而活”的内核,导演贾玲也在短文中表示,自己为了影片角色减重了100斤,练成了拳击手的样子,但《热辣滚烫》内核无关拳击和减肥,而是一部“学会爱自己”的影片。

这当然是一种非常铿锵的主张,但影片中,贾玲所饰主人公杜乐莹“爱自己”的故事却让人陷入迷乱。杜乐莹是一个大学毕业十年都啃老在家、年过三十岁从来没出去工作过、每天起床后只会问妈妈“今天吃什么”的胖子,遭遇了命运的种种捉弄,而在结识了一名拳击教练后,她决定让生活步入正轨。

就当很多人都在期待杜乐莹改掉啃老的毛病时,杜乐莹于无声处对自己进行了升级换代——在家庭内部,让妈妈和姥姥为她的“爱自己”不断买单;在社会上,让周围人为她的“爱自己”买单——例如,健身房允许杜乐莹赊账、老板给杜乐莹预支工资。总之,周围人只要和杜乐莹扯上关系,就得拿出人道主义精神,甚至成为光照于她一身的“活菩萨”。

这就是女主光环。但其他男女配角,就得心甘情愿牺牲、付出,当绿叶陪衬。逻辑上在哪里不对劲?原来,啃老族还是啃老族,只不过是从“讨好型”人格变成赤裸裸的“索取型”人格。而杜乐莹横竖都在“啃老”的本质,则被导演和编剧准备的“爱自己”的主题给装扮了。

这么说,是苛求一个立志走出人生困境者吗?还真不是。励志是好事,谁也不会拦着,适当寻求帮助也没毛病,但如果有人啃老已经啃出了新高度,还重新定义了“啃老”,就值得反思了。

过往,“啃老”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谁要是被说成“啃老族”,那简直会羞愧不已。我们这一代经历过物质贫乏也感受到时代丰盈的中年人,所走过的路、书写过的人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努力地活着,尽力让自己变得独立、强大。

事实上,从古至今,“啃老”都是和主流观点背道而驰的。一个成年人,该工作就工作。可以说,就连昔日农村,都很少给啃老留下任何土壤。田里的活、家里的生计容不得啃老,“啃老”意味着一个人真的成为废柴,在伦理上失去生存资格。当然,也不是绝对没有出现过啃老族,我们村里就有光棍汉打流混世、啥也不干。但他们自知这种行为于理不容,平日里只会低调行事,绝不会拿起喇叭自我辩解。

这种鄙视啃老、以啃老为耻的意识,和今天一些人穷尽手段粉饰“啃老”、试图让“啃老”变得理直气壮,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近听一些年轻人感慨过:要是家里有铺子和房子可收租,可以让自己躺平,夫复何求?玩笑归玩笑,真要是家里有“矿”可继承,有的人好赖还能管管账、担担风险,可一些啃老族,恐怕是连一分责任都不想承担的,他们只希望父母的羽翼能够永远支棱着,发出耀眼的光芒。

前一段,有所谓“全职儿女”进入公众视线。这一概念的要旨,是儿女给父母在家做些家务活,履行些陪伴义务,再由父母给儿女发放工资,一“抵”出外上班之累。作为背景,就业难叠加各种现实考量,令一些年轻人恋栈于家,与怜惜、娇惯他们的父母一拍即合。相比之下,那些在星巴克里假装上班的中年失业者,虽然处在人生危机当中,但好在尚有一份为人子女的自觉。一些遇到生活困难接受过父母接济者,更是自感连累父母,希望赶紧脱离这种状况,断无以啃老为荣的心境。

父母让儿女象征性干一点活,提供一些报酬,不过是照顾在家啃老的儿女的自尊心。但令人惊讶的是,也有不少人以“爱自己”为名,延揽家中或亲友的所有资源为自己服务,这样的“爱自己”恐怕已经和爱无关。

成年的子女本该做一个体面的“社会人”,以辛勤的劳作充实自身,为一个家庭带来新的生机。不说光耀门楣,起码先把自己养活再说。若有余力,当尽力回馈养育自己的父母,让他们为此生发宽慰之心。

即使一时出现危机,不得不暂回“港湾”休整,那也不能以此为理由,从此湮灭了出外打拼的梦想。更不可以“爱”为名,行绑架亲情友情之实。一个正常的社会,竞争越是激烈,外面的世界越是艰难,一个人越是该迎难而上,把自己的翅膀打造得更硬朗,越是该关切亲情友情,真诚坦荡,正直有爱,令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健康。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

来源:南方周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