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487|回复: 0

与七位全职妈妈聊子女教育

[复制链接]

与七位全职妈妈聊子女教育

发表于 2024-3-13 23:51:45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487 0 查看全部

“神兽归笼”第一周的某日,七位全职妈妈约朋友圈里堪称比较资深的徒步爱好者的我一起出行,理由合情合理:一则孩子们终于上学了,她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

我一直觉得,假期于广大母亲而言大概率是名不副实的,因为通常情况下,孩子在哪,母亲就在哪儿,母亲的陪伴、照顾、担心与唠叨就在哪儿。

二则刚刚欢度完春节,妈妈们担心自己的体重是不是增加了,颜值是不是降低了,借由徒步、踏青、出汗,亲近自然,相互间聊聊天,短暂地从孩子身上抽离一下,偷得浮生半日闲,无疑算是惬意的事。

作为领队,我自然走在最前面,但山间路况比较复杂,岔路口很多,我不能离她们太远,但总感觉有一股强烈的力量拉扯着我尽量远离她们,远离她们所有人,因为她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谈论孩子,更精准地说,是谈论自己的孩子及她们听说或了解的别的孩子的学习状况。作为其中唯一的男性,我有些许尴尬,倒不是说男性不便参与讨论孩子学习这一话题,而是我实在想轻松一点地徒步,想让大家都放空身心去享受自然的馈赠,我实在不想一直听足以让我耳朵起茧的那些事。

即使我屡次提醒她们可不可以聊点别的话题,能不能不要再聊孩子及孩子的学习,她们嘴上说着“好的,不好意思,领队”,但走不了几步、聊不了几句其他的,又不知不觉将话题切换回孩子及孩子的学习上。换言之,让她们聊孩子及孩子学习之外的话题,俨然变成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补习

作为领队的我能怎么办?我只能自我安慰:“行吧,我不管你们了,你们爱说啥说啥。”我只能闷着头皮听她们讲,强迫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是的,除了徒步领队的身份,我也可以做一名合格的子女教育观察者。

“我听说很多孩子除了在学校上课外,还偷偷在校外补习,你们的孩子都补习吗?”我首先发问。

“必须的啊,领队,不然怎么办?”A说。

“我孩子上的是一所重点初中,学校是周周考、月月考,一旦孩子考得不理想,或成绩稍有波动,或出现明显下滑,我小孩,还有我,就会有很大压力。”B说。

“领队,我这么跟你讲,我儿子的座位最近被调到了最后一排,原因很简单,成绩下滑,属于差生系列。坐在最后,倒数那几排,孩子就被贴上差生或劣等生的标签。怎么离开最后一排?怎么去掉这些标签呢?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想办法提高成绩,怎么提高成绩?补习。”C说。

“我觉得各种考试只是一个手段,目的就是通过这些考试,把那些差生筛选出来,然后逼迫家长把差生送去外面的机构补习。”D做了总结。

尖子生

“是不是很多学校都有重点班与平行班之分?”我问。

“我了解的情况是,好一点的学校基本都有的,因为学校靠升学率吃饭,而高升学率主要倚靠的是重点班的孩子们。”B说。

“重点班的老师配置就一定好过其他班级吗?”我继续问。

“基本上是这样的,为了学校整体的升学率,很多学校都会做这样的安排。”C说。

“我感觉不一定,有些重点班,不一定教师有多好,有多会教书,最根本是生源质量好,基本上是通过非正常手段掐尖后剩余的优等生。”D提出了不同看法。

“分数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问。

“领队,你了解吗?很多学校和老师的眼里只有尖子生,没有其他学生。”A说。

“就是,中等生基本上得不到鼓励,差生更加不用说了,完全被当作空气直接忽略,这就是很多学校的现实。”C说得很坦然,没有一丝激动,看得出她内心早就接受了这一套“潜规则”,甚至是“显规则”。

提前学

“你们的孩子上补习班,主要的授课内容是什么?”我问。

“这个寒假,我的孩子把下学期的数学、物理、化学学了一大半,基本上。”A说。

“这不是明显的揠苗助长吗?一般孩子能受得了吗?”我反问。

“受不了也要受啊,不提前学,就无法在周考、月考中拿高分,甚至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步伐,提前学了,就会拿高分,孩子就会有自信,在同学面前就有了优越感,不学,就会有明显的失败感与挫折感。”D说。

“没办法啊,重点学校的重点班基本都这样,周末逼着孩子在外提前学,不提前学就跟不上,老师讲课普遍很快,而且老师讲课的内容经常与考试脱钩,周考和月考的难度又很大,家长们不得不送孩子去外面提前学习课本知识,否则,根本就跟不上。”E补充道。

“我这么讲吧,领队,提前学的孩子往往是多赢的。具体说来,就是提前学的孩子会产生好的循环,不提前学的孩子会产生坏的循环。提前学的孩子往往在学校相对轻松,晚上作业也做得比较快,然后也有业余时间进行一些素质拓展,比如打球、艺术之类的;不提前学的孩子,经常是晚上做作业做到很晚,周末也是作业多到做不完,压根就没有时间搞学习之外的其他拓展,这些孩子的整个状态整体上不如那些提前学的孩子。”F进行了总结。

“之前不是有教育主管部门打击各种补习班吗?就没有一点成效?”我问。

“之前的确有打击一些品牌教培机构,问题是根治得了吗?人家可以把门口的牌子撤掉,或干脆换一个名字,就好了。”B说。

“我儿子每周日去补习奥数,都是上课前15分钟才通知上课地点的。”E说。

“我隔壁小区里就有个很隐蔽的机构,每到寒暑假,就挤满了周边小学的孩子过来补习。”G补充说。

密考

“对了,密考是怎么一回事?”我问。

“简单讲就是一些省市一级的重点或示范性学校通过难度较大的考试从超出学校所在地段范围选拔出一些尖子生进入他们学校。”B说。

“补课——培优——密考——重点学校,我可以理解存在这个链条吗?”我问。

“可以这么说。”D说。

“感觉对那些家里没有钱补课与培优的孩子很不公平,其实在加剧教育的不公平。”我说。

“谁说不是呢?”F附和我。

“那为何有关部门不明令禁止呢?”我反问。

“领队,你想啊,假如你是教育局领导,你管辖区的学校通过密考抢到更多优质生源,将来考入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及985高校的人数更多,你当然开心啊,这就是你的政绩啊。对于各所学校校长而言,更是如此。”E说。

“说到底,还是背后有利益存在,所以斩不断,部分人或许压根就不想斩断。”我说。

“领队总结得很到位。”F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卷得放弃了兴趣

“都说孩子要全方面发展,鼓励素质教育,学习语数英等考试科目之外,你们的孩子有没有报其他兴趣班?”我问。

“兴趣班基本上在小学四年级之前弄,四年级之后就没有了,因为没有时间弄。”A说。

“我孩子很喜欢足球,之前是一周三次训练,现在他初二了,我只给他周日下午4-6时踢一次球,他很不开心,但是没办法啊。”看得出,C很心疼她那爱踢球的儿子。

“对于初中及高中学生而言,我的感觉是,提前学了的或成绩好的孩子兴许还有点时间弄兴趣或爱好,没有提前学和成绩差的孩子,基本上就没有时间弄这些,如果这些孩子还想考高中的话。”F说。

“感觉孩子好难,你们也好难啊。”我忍不住发出感慨。

“能怎么办呢,我小学没毕业,没文化,现在只能卖布,我想我儿子可以读书读出来,以后不能像我一样做苦力啊。”B说。

“现在的形势就是这样,没办法,每个人都卷,孩子卷,家长也跟着卷。”E说。

心理问题

“领队,我跟你讲,孩子不只是难,还有更严重的后果。”C说。

“啥后果呢?”我问。

“正月十六那天,我老家一个念高二的远房侄子,因为新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成绩不理想,与他母亲吵架,然后选择了离家出走,已经过去四天了,依然找不到人。”C说。

我不禁想起一年前的事,老家村里一个高三的孩子也是因为成绩不好,担心回家被严厉的母亲责骂,下了晚修课后,他家在三楼,但他径直上了九楼的楼顶,他选择了轻生。涉事母亲的悲痛欲绝是可以想象的,因为成绩不好而导致父母与子女关系交恶,乃至引发不幸的事屡有听闻,只是没有统计,或许难以统计,大家心知肚明。

“成绩好的孩子就没有问题吗?”我问。

“也不一定。我身边也有朋友的孩子,成绩很好,在班上数一数二,但她却没有朋友,因为她不懂玩游戏,她同学都会玩,课下都在讨论游戏,唯独她一个人聊不到一块,她的内心很孤独。”B说。

“我小区就有一个女孩,小学高年级到初一都是班里的尖子生,但因为只注重学习,几乎没有朋友,性格变得孤僻起来,然后偶尔考试成绩不理想,她受不了那种挫败感,非常苦恼,最终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她不得不休学,听说现在家长送她去了特殊学校。”D说。

陪着孩子卷

“是不是所有城市的孩子都面临压力呢?”我问。

“基本上都差不多吧,我感觉。”A说。

“我表哥在北京,他儿子在北京某重点小学念六年级,据他讲,他儿子基本上没有时间吃午饭。意思是,每天上午第四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他儿子和同学们就像赛跑一样奔向各任课老师办公室门口排起长队。孩子们一边啃饼干,一边背单词,一边等着向老师求教问题。问完一个老师,又马不停蹄地奔向第二个任课老师的办公室门口。”E的说法让在场的其他人唏嘘不已。

“这也太卷了吧。”我嗟叹道。

“领队,我表妹在深圳,她本身是人大研究生毕业的,但为了孩子,她也选择做全职妈妈,她都是和孩子一起上奥数课的,她甚至跑去香港上课,考了各种资格证书,然后回家教孩子。”F说。

别的赛道

“感觉不少家长变成学生了,哎。对了,孩子走小升初、中考、高考这条路既然这么难,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呢?据你们了解到的情况。”我问。

“也有的,送孩子去国际学校念书,以后直接出国。”B说。

“是的,我有个朋友,做进口水果代理生意的,她家有钱,她把孩子送去了国际学校,不参加这个赛道的赛程了。”C说。

“国际学校这两年学费暴涨,高到一年十几二十万,但照样有大把人去读,有钱人多得去了。”F补充说。

“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但或许在游泳、长跑、绘画、舞蹈等方面有天分,就没有适合这部分孩子读的学校吗?”我问。

“领队,这样的孩子感觉真不少,但非常遗憾,这样的特色学校目前却非常少。”B说。

“我了解的情况是,很多有特长的孩子是以特长为名,即可以凭借特长优势走特招的通道,以较低的文化课分数就可以进去某所重点学校,进入后,当然还是主要学文化课,如果最后发现文化课实在跟不上了,才考虑继续发展特长。”D说。

“我听起来感觉特长更多只是充当一个进入重点学校的跳板或敲门砖而已,归根结底还是学习文化课。”我说。

“可以这么说。”D表示赞同。

“特长生经常面临很多具体情况,我一个朋友的小孩是游泳特长生,进校时学校承诺提供恒温游泳池,问题是因为只有三个游泳特长生,学校后面难以负担恒温游泳池所需支付的高额电费,学生家长觉得受骗了。”F补充说。

“这样子看,先前有特长或天分的孩子也不得不放弃。”我说。

“是的,很多好苗子,最后浪费了。”F回应道。

“感觉当前的教育形势好严峻啊,好难啊。”我说。

午餐时间,她们一边吃便当,一边点头称是。下午两点,我们开始下山。

我的感受

或许是午后有些倦意,或许是很久没有运动导致体力有些不支了,抑或是讨论的话题比较沉重,大家都选择默不作声,默默下山,静静等待着这次徒步的结束。作为这次徒步的领队,我觉得自己的表现不够合格,因为没有让她们通过徒步释放压力,变得轻松与轻盈起来。

回顾这趟失败徒步旅程中的讨论,我感觉有一些非正常现象在出现,甚至在蔓延,包括但不限于:孩子学习压力普遍大,且主要压力来自成绩(的提高)。孩子在学习,家长也在学习,准确地说,是被迫学习。成绩为王,学校、老师、家长、教培及补课机构,围绕着孩子的这各个方面,被完整地裹挟于孩子成绩这一件事上,满分主义和绩优主义像病菌一样广泛蔓延和盛行,几乎无孔不入。

有且只有优等生才是天之骄子、可造之材,其他学生如尘归土,隐没无痕。提前学习知识,超前学习知识,揠苗助长的现象极其普遍,是否超前学习,有没有提前学习或预习,引致的差别巨大,沟壑分明。

孩子不开心,孩子焦虑,家长不开心,家长焦虑,焦虑与不开心成为很多人日常的常态化感知。童真、童趣、好玩、爱玩、顽皮距离孩子们渐行渐远,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种补习班、不喜欢上体育课、终日愁容满脸、少年老成的孩子越来越多。不少母亲的时间与精力,甚至全部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培养孩子身上,孩子以后的预期成功就是她们的功劳,也等同于她们的成功。

换言之,作为母亲的人生价值与意义,与孩子息息相关、高度关联,所谓的奋斗与成功,与自己的工作、狭义上的事业基本上无关,换句话说,很多母亲的事业,或最大的事业,就是培养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得到了极致的再现与“完美”的演绎。

然而,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吗?,我想提出几点质疑:我不晓得或无法预判成绩好的孩子,其日常生活能力、社交能力、体力与耐力、心理抗压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会如何,也会很好吗?如果成绩好更多或很大程度上倚赖于一次次的重复,是各种记忆和技巧(套路)训练出来的“做题家”,“无他,惟手熟尔”,那么,只是成绩好的孩子,或只擅长考试的孩子,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就一定能过上令人艳羡的生活,达致所谓“成功之巅”吗?他们一定能(会)拥有更光明的前途和更灿烂的未来吗?更遑论在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拥有更为广阔的眼界和抱负,为家国民族作出贡献。

于孩子们而言,真的只有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读书这一条路可走吗?没有读书天分但其他方面有天赋的孩子也非要被推着挤这个独木桥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新时期当如何兑现呢?众所周知,人生的成功与学历教育固然有关,但绝不是高度正相关,不少事业有成的人在求学期间并不一定表现优异,只是在后天的社会性习得表现优异,比如在社会化过程、社会知识、实践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也同样能够达致璀璨与靓丽的人生。如何激发那些不会读书、不适合读书的人的潜能,让他们也有贡献社会的能力,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我以为意义重大,前路任重道远。

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孩子及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会成为未来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因为很多孩子和家长都已经出现了各种“现代病”,显性与隐性的心理健康疾病患者层出不穷,对教育本质的错误性认知及此错误性认知导向下的诸多南辕北辙式的做法与实践,让很多人心力交瘁,苦不堪言。很显然,这一产业啥时候不再是“朝阳产业”,才是一个健康与美好的现代社会。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穗城耕夫
来源:南方周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