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1|回复: 0

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六祖的心动

[复制链接]

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六祖的心动

发表于 2025-7-17 19:50:44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史小翠 于 2025-7-17 19:51 编辑




有一个故事,坊间广为流传,很多人耳熟能详。

说是唐朝年间,佛教非常盛行,现在的广东一带有座寺庙,香火特别兴旺。寺庙的领导弘忍大师,也是禅宗的第五代传人,座下有个法名惠能的得意弟子,大师将道法密传于他,确立其为禅宗的第六代传人。为了躲避竞争者的追杀,大师亲自摇船把他送到安全地界,然后嘱咐其隐藏行踪,16年之后再出山弘法。

79.jpg

为了保全性命,16年中惠能大多藏身于猎人之间,猎人煮肉,他就在肉汤里煮点菜吃,后世也因此传下了“锅边菜”一说。

话说16年修行已满,惠能走出山林,来到早年学习的地方,恰巧遇到一位大师正在广场上聚众说法。高台上,大师激情澎湃,舌灿莲花,奈何两个小和尚玩性太大,指着随风飘舞的旗幡,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两个小家伙嘻嘻哈哈,争论不休。

惠能在一边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动。史书的原话是: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此言一出,不仅两个小和尚顿时目瞪口呆,连台上听到响动的大师,也急忙走下讲台,恭恭敬敬地将惠能请上高台,请其给大家讲述佛法。惠能一开讲,马上语惊四座。

77.jpg

从此以后,惠能一发不可收,开创了禅宗一派“顿悟”法门,其弟子根据六祖的讲论记录的《六祖坛经》,成为现存佛教经典中唯一被纳入佛经的中国人的著作。没成名前说的偈子“菩提本无树,心非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或者与佛法有缘的凡夫俗子,都能随口吟诵,并将其作为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

今人熬制的心灵鸡汤,也不乏引用此偈来帮助阐明哲理、开示人生的。但无论什么样的鸡汤,大多围绕一个“空”字进行,所谓万事皆空,不着于心,被奉为了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

其实,佛法所说的“空”,并非我们理解的万事皆空,而是说世间万物,流变不居,一切的一切,都在流动变化,永不停歇,我们所能拥有和把握的,只有奋发努力,随缘而动。

至于心,动不动,都可随缘,都应随缘。

这个缘,也不是我们理解的有无缘分之意,而是该动心的时候动心,不该动心的时候不动心。

而这个心,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不该动,揣摩拿捏到颠毫,才是修行的根本。

修行更不是必须跑到寺庙念经,人间处处都是道场。

78.jpg

大圣人孔夫子一辈子执着追求,几十年风雨兼程,坚决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进行到底,哪怕被骂作丧家之犬。

孔子是不是在修行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仅修,而且对人生每个阶段应该修炼到什么程度,都有非常具体的指标,比如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等。

这里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应该就是该动心时动心,不该动心时不动心,无论动不动心,都是最正确的选择。

因为这个境界实难达到,所以即便是孔子和他的门人,也是到了七十岁的年纪,才基本能够做到。

站在佛法高峰的惠能大师,他所追求的心不动或者不动心,和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殊途同归,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该动心时动心,不该动心时不动心,这才是修炼的最高境界,而不是心如止水,如如不动。

其实,惠能大师又何尝是万事不动心呢?如果他老人家万事不动心,当两个小和尚为“风动”和“幡动”争论不休的时候,他就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寂然寥廓才对,何必跑过去指出“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动”呢?

这番指教,难道不是他老人家心有所动的具体表现吗?

所以,当你对世间万事万物心动不已的时候,不必按下那颗活泼好动的心,而只要对之加以区分并引导,做出正确抉择即可。


图片:源自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