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承乙
父母帮孙辈报兴趣班时主动贴钱、子女教父母拍短视频后收下零花钱……近期,“嘬老”一词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围绕其是互助还是依赖的讨论不断。
近日,浙江老年报就此话题开展街头采访,并分别发放面向子女和父母的问卷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20余份。让我们从这些回答里,探寻两代人对“嘬老”这一现象的真实看法。
父母: 愿为孙辈搭把手 不需外人评
此次调查,约54%的受访父母年龄集中在71至80岁。数据显示,约56%的父母表示未被子女“嘬老”。有支持行为的家庭中,照看孙辈相关开支成为主要部分,不少父母会主动分担孙辈兴趣班费用,帮助购买日常用品,将其视作“能帮就帮”的责任。
“儿子工作忙,我帮着带孙子,他喜欢画画,就报了兴趣班,平时买画笔、衣服也花不了太多钱。”家住杭州市拱墅区和睦街道的谢阿姨说,只要孩子好、家庭和睦,自己出点力、出点钱,很乐意。
数据还显示,约45%的父母认为“子女‘嘬老’不算问题,无需外人评判”。在他们看来,只要子女有所回应、非单向索取,偶尔的经济支持实为家庭内部的温暖互动。
子女: “嘬老”是正常互助拒贴负面标签
受访子女中,00后约占52%。从行为来看,近68%的子女虽不与父母同住,但回家时会带走水果、零食等日常消耗品;另有45%的子女坦言,刚步入社会时因生活压力大,成为“月光族”后,需要父母提供临时经济支持。
但这种“索取”并非单向,多数子女会以实际行动回馈父母,包括回家做家务、教父母用智能手机拍短视频、帮着网购生活用品。
“刚工作时收入低,房租和生活开销紧张,爸妈偶尔帮衬一下,我也会帮他们做点事。”杭州人吴先生说,随着工作稳定,他不再需要经济支持,但离家时,父母仍会转些零花钱:“他们说‘在外要照顾好自己’,我觉得这是家人之间的互相体谅,不应该被贴上负面标签。”
从此次调查来看,两代人对于“嘬老”实际是家庭互助这一观点,形成了高度共识。这些关于“嘬老”的互动背后,折射的是代际之间的相互体谅与情感流动。不是单向索取,而是双向奔赴;没有被迫付出,只有自愿包容。
来源;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