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4|回复: 0

中小学春秋假来了?家长:年假不够请,在线急

[复制链接]

中小学春秋假来了?家长:年假不够请,在线急

发表于 2025-10-24 18:53:21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杜若子 于 2025-10-24 18:55 编辑





我国大部分家庭是双职工家庭,短短几天假期,如果家长没有办法请假,孩子若无人看管,春秋假是否会变成孩子的“手机假期”?


33.jpg

近日,广州市某小学在家长会上就学校计划中的“秋游加项目式学习”方案,向家长征询意见。该小学计划推出为期5天的综合实践活动,将传统秋游与项目式学习结合,让学生在户外场景中完成探究任务。虽然目前还未具体落实,但春秋假的到来,已是大势所趋。

不久前,9部门印发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到,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若实行春秋假,中小学生们一年四季都有假期。孩子们当然欢迎多多放假,但什么时候放,孩子放假了家长怎么办,也是需要考量的问题。



春秋假,挺好的

当前,我国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假期制度,是寒暑假制度。虽然全国没有统一的具体放假日期,但通过多年实践,各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时间范围。

一般来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寒假通常从1月中旬开始,至2月下旬结束,时长约一个月;暑假始于7月初,延续至8月底,时长约两个月,9月1号几乎是约定俗成的秋季开学日。高中的假期安排与义务教育阶段大致相近。

高校的寒暑假就更灵活一些,寒暑假都会更长,寒假可能从1月初就开始了,暑假有时会延长至9月初。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小学都设有寒暑假,只是名称和时间会因地域差异有所不同。之所以有寒暑假,显然有它的合理性,就以我国的情况来说吧。

首先是气候因素。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尽管如今空调普及了,全国各地仍有很大一部分学校教室没装空调,持续的炎热天气影响学习效率,也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而寒冬腊月,北方寒冷、南方湿冷,极端低温也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将寒暑假设置在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段,是“因时制宜”。

从历史传统来看,寒暑假制度与我国的农业文明和文化习俗相契合。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暑假正值夏收夏种的农忙时节,学生需要回家协助农事,而寒假则与春节紧密相连,满足了阖家团圆的文化需求。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业生产对假期的影响已大幅减弱,但与传统生活节奏相契合的假期安排,依然被保留下来。

再则是教育规律,寒暑假的设置体现了劳逸结合的科学理念。大量的教育研究已经证实,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导致大脑疲劳,影响记忆和思维能力,还会“物极必反”,削弱孩子的学习兴趣。寒暑假提供了摆脱课堂束缚的机会,避免学生陷入学习疲劳,他们可以趁着长假恢复精力、接触自然、发展兴趣,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

既然已经有了寒暑假,为何还要有春秋假呢?

事实上,欧美普遍有类似的春秋假制度,但跟寒暑假相比,春秋假一般都很短,普遍在一周左右。我国也有一些地方已经实行了多年的春秋假制度,譬如杭州的春秋假已经实行了二十余年,春秋假同样很短,一般是三天。春假与五一假期连休,秋假则与国庆假期连休,这样一来,春假连着五一可以达到5-7天,秋假连着国庆可以达到10-11天。比如今年国庆,杭州不少学校连着秋假,就能连休11天。

实行春秋假,初心基本是一致的:让孩子们,在春季和秋季这样的美好时节里,也可以有一个美好的假期,更多地接触自然。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春天来了,天气暖起来,草木都透着劲儿长,叶子是新绿的,有的地方还开着细碎的花。孩子们走出课堂,不用去多远的景区,可能就是家附近的草地、河边的树林,或是城郊的田野,看看树木如何生长,听听鸟鸣如何清脆,感受风吹过脸颊的轻柔……很美好,不是吗?

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奔跑、观察,或者仅仅是安静地发呆,能给他们带来课堂之外的启发,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夏天太热,冬天太冷,恰恰是春秋时节,最适宜孩子们多多接触自然。

这次9部门发文,更多是从激发消费活力的角度来考量。短暂的假期能够激发家庭进行本地或周边的中短途消费,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春秋假也有假期分流的作用,降低法定假期峰值负荷带来的管理难度和安全风险。


34.jpg
(IC photo/ 图)



春秋假,有挑战

春秋假,理论上是很美好的,但要落到实处,有不少挑战。

不同于寒暑假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春秋假要放在什么时候?像杭州春假与五一一起,秋假与国庆一起,但一直也有不同的声音。

此前就有家长向杭州政务平台反馈,希望春假与清明节一起放。理由是,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气候宜人,更适合开展踏青、祭祖等传统活动,与自然节律也更为契合;若与五一合并,因时间偏晚而错过最佳季节,就削弱了春假本身的意义,也使得假期的活动安排缺乏文化内涵。

反对秋假与国庆长假相连的家长认为,过长的假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节奏中断,节后难以迅速回归状态,影响教学进度和效率;与国庆假期相连,无法形成错峰旅行,也降低了秋假的休息质量和家庭体验的舒适度。

所以,如果有地方决定实行春秋假,“什么时间放假”需要好好推敲。是否与传统节假日衔接?如果不与节假日衔接,单独设置于学期中间,是否会导致学期被分割过多,从而影响课程的连贯性,增加教师教学管理和学生适应节奏的难度?

春秋假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家长怎么办?孩子放假,但多数家长并没有放假,如果家长没有办法请假,孩子谁来管?如何管?这直接关系到春秋假政策能否真正发挥其预设的积极作用,而非衍生出新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家庭是双职工家庭,短短几天假期,如果家长没有办法请假,孩子若无人看管,春秋假是否会变成孩子的“手机假期”?

如果送去托管,学校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提供官方托管服务?这仍是一个问号,也涉及教师的工作负担、经费来源以及责任划分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而如果是选择商业性托管机构,春秋假是否会变成孩子的“补习假”?孩子换个地方上课,不仅没休息好,还得承受学习压力,家长还得花钱,完全违背了设置春秋假的本意。

所以,春秋假不只是放假时间调整那么简单,它确实需要与各地的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统筹考虑,实现家校社多方协同。杭州实践了20年,至今也仍存在不同的声音,这正说明任何一项政策都需要在推进中倾听反馈、不断优化。

也不必有畏难情绪。设置春秋假的初心,是让孩子跳出课堂的局限,在春的生机与秋的清朗中感受生活、亲近自然、劳逸结合、收获美好。这一代孩子的课业负担实在太重,家长也辛苦,只要是可以让大家更幸福一点的尝试,都值得去做。

来源:十年树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