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将许多疾病归咎于炎症,通过服用药物来缓解炎症引发的疼痛。事实上,炎症其实是机体试图保护我们的一种自然而有益的反应。它是机体感染病毒时的警报,也是在骨折后帮助骨骼愈合的机制。只有当炎症持续时间过长或是在没有外部威胁的情况下凭空出现,此时的炎症才会对机体有害。
“好”的和“坏”的炎症有一些共同特征,但主要区别在于持续的时间。简单来说,急性炎症通常会导致大量细胞和炎症蛋白迅速涌入,而慢性炎症则不同,是长时间的持续轻微发炎。
比如一个人在洗碗时不小心被刀划破手,皮肤或刀上的细菌会进入皮下组织,那里的细胞识别出外来入侵者,随即发出化学信息素。这就会引发炎症反应。化学信息素通知附近的血管扩张,增强渗透性,令血液、体液和免疫细胞更易流向该区域。这会导致炎症的标志性症状:肿胀、发红、发热和疼痛。机体可能会感到伤口周围有触痛,会本能地尽量避免接触该部位——这一下意识的举动可保护该部位免受进一步的伤害。随即,白细胞将到达伤口处并吞噬细菌。脓液是英勇的白细胞战士完成任务后壮烈牺牲的体现。随后更多白细胞涌入打扫战场,清理损伤和碎片,帮助组织愈合。
炎症过程开始得很快——对于伤口来说,仅仅是几个小时内的事。通常情况下,炎症会在一两周内消失。随着红肿消退,结痂,周围的皮肤会恢复正常。
急性炎症一般会在机体受伤或遇到威胁时启动:例如割伤、烧伤、呼吸道病毒、食物中毒等。但如果这个过程的某些部分出了问题,例如最初的威胁并未完全消失,或者身体在威胁消失后忘记发送炎症抑制信号,甚至有时身体对并不存在的威胁做出反应,就会导致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慢性炎症。慢性炎症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哮喘、肥胖、痴呆、心脏病和癌症等。
以炎症性肠病为例。导致该病的病因多种多样,通常认为这是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感知到了肠道中的某种威胁(如细菌),于是便启动了炎症反应,白细胞到达“病灶”并发出求援信号,当免疫系统正常运转时,白细胞和化学信使会抵达信号源并控制细菌,修复损伤,使肠道恢复正常状态。但有时细菌会持续存在,炎症反应无法对其进行控制——或是免疫系统对无害或不存在的威胁做出过度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免疫细胞和促炎信使不断涌入,在杀死微生物的同时也破坏了自身的肠道内膜。这就给细菌和毒素从肠道泄漏到周围组织中创造了机会,从而引发进一步炎症,导致恶性循环,造成腹痛、溃疡或腹泻等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性炎症会对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以炎症性肠病为例,当机体试图愈合结肠时,会形成疤痕组织;白细胞也可能堆积在一起,试图隔绝损伤。这两种情况都会让结肠更难愈合。
哮喘是另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气道壁会变硬变厚,造成狭窄,从而减少空气流动。
来源:参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