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选择与父母意见相左 怎么办?
我的朋友T当年高考成绩不错,想报考吉林大学,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T私下和我说,想去吉林大学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专业的考量,二是被“管怕了”,想离家远一些,喘口气。最终,他如愿了。大学毕业后,他又去了香港大学深造。择业之际,分歧又产生了。T想去北京发展,父母则希望他留在杭州。两个地方都有不错的工作机会。这场争论的结果是T选择了杭州的工作机会。他母亲大悦,在同小区买了一套房子,准备以后给儿子当婚房,说以后有孩子了,一个小区方便照顾。
我们常说“一碗汤的距离”,是孩子和父母生活的距离,一碗汤端过去温度正好,没凉,就是最合适的距离。两个家庭既各自独立,又能随时沟通。有人说我朋友身在福中不知福,但其实他也喜欢父母的“一碗汤”,只是他想要见识更多的世界。
一碗汤的距离可暖心 也可能烫嘴
可“一碗汤的距离”,有时,又是烫嘴的。有一位女性友人,婚后考虑到和老公一起照顾公婆,于是提议让公婆在他们所住小区置换一套新房。公婆搬来后,她时常照顾,忙前忙后,尽心尽力,将“一碗汤的距离”端得正正好好。可惜,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与公婆性格实在不合。最后便是距离近了,“汤”洒了,一家人的心远了。
亲情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无论千里之外,还是近在眼前,都离不开爱。父母在不远游,下面半句是游必有方。作为子女的我们,要做的是常回家看看。
|读者投稿|
@小舜江边:我私心肯定是希望女儿在我身边,但如果孩子在外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做父母的自然是支持的。毕竟,这个社会已不是倡导“不远游就是孝顺”的时代了。但这句古训后面还有半句,往往被人忽略了,“游必有方”。这就是说,在远游或离开父母的过程中,孩子应该与我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和理解,及时了解我们的近况和生活状态,同时也要听取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在精神层面上淡化“远游”的概念,从而建立更紧密的家庭关系。
@不加糖:高中毕业后,我就自己去外地读书,毕业后又一个人在外工作,总共过了八年“远游”的生活吧。前两年,生病躺在出租屋里疼得浑身难受的时候,我给爸爸打了个电话,没说几句就一直哭。那一瞬间,我其实有点后悔,但后来,还是觉得趁着年轻总该出来走走,也很感激父母支持我的所有决定。
|网友讨论|
小豆芽:唉,这也许就是古人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的原因吧! @金凌:我觉得蛮孝顺的,人总有自己的事业或者梦想需要去拼搏,他对他的妈妈也是很关心的,摔跤的第一时间他就发现了,那就代表平时肯定是时时通话的。
|专家观点|
“远游”不在行 而在心
孟淑秀(浙江中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副主任):
首先,这是个社会问题,我认为子女是否远游都没有错。从子女的前途角度分析,父母全力培养孩子,就是希望子女有个好的将来,他们长大后因工作等原因离开父母,此时父母予以支持其实也是培养孩子的一种延续,所以子女远游没有错。第二,从父母老有所依的角度,父母年迈时无论身体、精神、生活层面,都需要子女的关心和照看,如果子女能在身边照顾,让父母有依靠,对父母而言当然是最好的了,所以父母想让子女不远游也没有错。
其次,这也是个法律问题。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我认为,子女尽赡养义务,不在于距离远近,而在于行为是否得当。无论你在哪里,你都应该对父母尽赡养义务,这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所以,子女是否远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子女要有赡养之心和行。
来源: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