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3|回复: 0

浙江宣传:这碗“丝瓜汤”,你喝了吗

[复制链接]

浙江宣传:这碗“丝瓜汤”,你喝了吗

发表于 2025-9-16 19:13:58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最近,“丝瓜汤”这道寻常家常菜,成了网络热梗。这源于社交媒体上,一个博主分饰多角的一段表演。视频里,母亲不顾儿子多次明确拒绝喝丝瓜汤的意愿,一个劲儿地执拗劝说,甚至直接判定他“肝火太旺”,进而强调更需要喝丝瓜汤来“降火气”。



67.jpg


图源:“丽水文旅”微信公众号



随着“丝瓜汤”梗的走红,网友们纷纷加入二次创作,逐渐形成一个“丝瓜汤宇宙”。不少网友的创作从父母的一句“喝碗丝瓜汤”开始,逐渐转向人生议题。有的父母会说“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找对象了”,也有的父母会说“找不到对象,就是因为一天到晚玩手机”,几番对话之后,最终总是以父母说“手机玩多了肝火旺,更该喝汤降火”而结束。


这种看似无厘头的调侃,之所以让人发笑却又隐隐刺痛,是因为它是许多年轻人与父母之间“鸡同鸭讲”式沟通场景的真实写照。在部分家庭,诸如此类的沟通场景总是频繁上演,比如,子女说“最近腰背不舒服,想换个床垫”,父母接话“哪那么娇气,我们那时候哪有这些,睡硬板床才好”;子女提到“晚上失眠,睡得不好”,父母却说“你就是手机看太多,早点睡觉啥事没有”;子女坦言“暂时不想结婚,想先拼事业”,得到的回应却是“年纪大了就不好找了,我这是为你好”。


不只在家庭中,“丝瓜汤”像一面镜子,将同事、朋友、恋人等人际关系中那种“说了也白说”的无力感呈现了出来。比如,工作中,你反馈“系统有点卡顿,可能需要优化”,同事回“大家都这样用,没问题的”;生活中,你向朋友倾诉“最近好像有点焦虑”,对方说“你就是太敏感,放松点就行”……


经过日积月累,这种沟通模式所带来的伤害是不容小觑的。它不仅令人沮丧,更会缓慢侵蚀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让人逐渐怀疑自己。


相关网络视频截图 图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丝瓜汤”走红,折射出的是社会飞速变迁背景下两代人之间深层的认知与情感差异。


老一辈人多成长于物资相对匮乏、信息较为闭塞的年代,“吃饱穿暖”“安稳踏实”作为一种生活理念,深刻影响了他们表达关心的方式。他们天冷时反复叮嘱穿厚衣,是怕子女着凉;劝子女多在家里吃,是觉得“外面吃的没营养”;总问起工作是否稳定,是希望子女将来的日子“有着落”。他们很少直接说“爱”或“想念”,却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默默传递牵挂。


而进一步看,这种表达方式其实与他们成长环境中情感表达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坦诚地交流情绪是很少被鼓励和提倡的,许多长辈习惯以“否定”和“指导”的口气来代替倾听,甚至试图掩藏权威缺失的焦虑和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就像一些视频中,当儿子拒绝时,母亲说出“我太失败了”这样的话,未必是刻意情感绑架,而是不知如何安放“怕自己不再被需要”的焦虑。


年轻人则成长于物质极为丰富、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更看重精神沟通与自主选择。他们渴望的不是“我为你好”的单向给予,而是“我尊重你”的双向沟通。他们想和身边人分享“喜欢的电影”“新的职业方向”,而非只被问“工资多少”“何时结婚”。当关怀总以“干预”和“否定”的形式出现,再暖的爱,也容易变成他们的压力。


职场中,类似的“为你好”式表达并不罕见。一些上司坚持“我经验多,你听我的”,却很少给年轻员工表达创新想法的空间;有的前辈用“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把关心变成了单向灌输。亲密关系里,一方拼命给对方送自己心仪的礼物,却忽略另一方真正的喜好,用“我这是为咱俩将来考虑”来解释自己的单方面安排。


这些场景的本质与“喝碗丝瓜汤”如出一辙:希望被理解,却用错了关怀的方法;想靠近对方,却被困在自己的认知频道里。



有人说,“丝瓜汤”是今年最好用的梗。吵架时来一句“你肝火太旺,喝点丝瓜汤”,看似表达关心,实则压人一头,还回避了真正的问题。


于是,面对这种沟通困局,不少年轻人选择“用魔法打败魔法”。比如,以“我没拦着你考哈佛”回怼父母过高的教育期待。不过,回怼虽能短暂舒缓情绪,却非长久之计。一旦演变为“无差别攻击”,沟通的空间反而会加速萎缩。


对年轻人来说,不必急于关闭沟通的通道,试着多一些理解。正如有人所感慨的那样,从前总反感父母逼着自己喝“丝瓜汤”,觉得这份关心太执拗;如今自己成家有了孩子,才发现,自己也会忍不住劝孩子多喝“丝瓜汤”。也试着多一点耐心。有网友分享,她不再为喝汤与母亲争执,而是把沉默回避变成清晰解释:“妈,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现在真喝不下,晚上我自己热一碗行不?”母亲欣然接受:“早说嘛!还以为你嫌弃我的手艺。”很多时候,长辈的“固执输出”,只是因为没“加载”到子女真实的“需求信号”。


图源:视觉中国


对长辈而言,不妨多一分“包容力”,尝试从“输出模式”切换到“倾听模式”。就像浙江12岁的“小孩姐”龙龙,当同龄人忙于补习时,她的暑假却飘满面包香,因为她有位“不扫兴”的妈妈。女儿想学烘焙,妈妈没有打断、施压,更没有替她做决定,而是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


“丝瓜汤”本可以不必成为压力符号。妈妈端上桌,随口一句“想喝自己舀”;孩子尝一口,说一句“还是你做的味道对”。这样的对话里,没有强迫,没有否定,只有“我懂你的心意,你尊重我的选择”的默契。


同事、朋友、恋人等关系的处理也是如此。走出沟通困境的路径,常常就藏在表达方式的调整中。关键在于跳出对抗模式,把辩论转化为对话。比如,用“有没有别的想法,咱们可以一起探讨”代替“我经验多,你听我的”;用“我想知道什么才是你想要的”替代“我这是为咱俩将来考虑”,等等。说到底,沟通不是为了争输赢,而是一起把路走通。


如今,很多子女尝试用父母能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也有很多父母开始更新沟通方式、接纳新价值观。这些微小的改变,正让“丝瓜汤”慢慢回归成一碗普通的汤。


来源:浙江宣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