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因其自负并固守旧有制度,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从而错失了与世界发展接轨的机会。结果,清朝的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开启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
然而,若深入研究清朝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民间还是皇室内部,实际上都有着近代科技的早期雏形。尤其是康熙帝,他对近代医学表现出了积极的兴趣,这一事实让人感到颇为惊讶。
康熙患疟疾
在康熙三十二年,康熙突然生病,面色苍白,走路时步伐摇晃。太监们立即急召太医诊治。皇帝症状奇怪,时而感到寒冷,要求加被子、点火炉;时而觉得燥热,要求开窗、取冰。太医们一时间难以理解,以为康熙可能是病得神智不清,但在诊脉之后,他们终于得出结论:康熙得了疟疾。
疟疾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疾病,病原是疟原虫。患者因体内免疫系统与疟原虫抗争而出现寒热交替的症状。虽然康熙的御医并没有立即有效的药方,只能通过中药来缓解病情,但显然药效有限。康熙的身体开始渐渐恢复,但很快病情复发。即便如此,御医们依然束手无策。
外国传教士献药
康熙的病情传出宫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就在此时,两个法国传教士赶到京城,声称能提供“神药”治病。其实,清朝虽然采取闭关政策,但西方国家并不放弃对中国的关注。早在康熙二十四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派遣传教士以传播宗教的名义,秘密探察清朝的国情。
这些法国传教士历时两年到达宁波,却因没有“护照”被当地官员抓捕。最终,在比利时人南怀礼的帮助下,五名传教士得以顺利进入京城。康熙经过询问,觉得这些外国人有些趣味,于是给他们起了汉名,其中两人被留在了钦天监工作,另三人则继续四处传教。洪若翰和刘应便是其中两位,他们后来听闻康熙病重,特意从南京赶来,献上了所谓的“神药”。
这药是一包白色结晶粉末,但在场的太医和大臣们对这种外来药物充满怀疑。为了证明药物无害,洪若翰和刘应让太监先试药。几小时过去,太监们并未出现不良反应,大家才敢尝试给康熙服药。结果,康熙服用后很快感到明显好转,经过几天的治疗,病情完全痊愈。
神奇的金鸡纳霜
洪若翰和刘应所献的药物,实际上就是“金鸡纳霜”(即奎宁),一种从南美的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物质。它能有效抑制疟原虫的繁殖,被誉为治疗疟疾的“灵丹妙药”。
康熙康复后,极为高兴,特别赏赐洪若翰在北京附近建立教堂。此后,康熙更加关注西药的发展,尤其是在传教士的介绍下,他了解到南美洲还有一种被称为“戳克拉”的物质,也能提神醒脑。
巧克力与戳克拉
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前往避暑山庄时,特意指示官员赫世亨从传教士那里获取“戳克拉”。戳克拉其实就是巧克力的前身,属于一种由可可豆制成的饮品。当时的巧克力并非如今的固体巧克力,而是以粉末形式冲泡,味道偏苦,即便加了糖也难以去除苦味。康熙喝了一口,明显皱起了眉头,感觉味道难以接受。
康熙对赫世亨提出了要求:既然不清楚这种“戳克拉”的具体效果,那就必须弄明白其治疗作用。赫世亨经过查证后,最终得出了结论,指出“戳克拉”实际上并非药物,而是西方人用来提神的饮品,康熙虽然不爱喝,但也不再多加理会。
康熙与西药的关系
康熙的关注点并非仅限于“戳克拉”本身的疗效,而是在于通过这个问题测试赫世亨的忠诚度。因为赫世亨与传教士们频繁接触,康熙需要确认他是否仍然把自己视为至高无上的皇帝。
在此之后,康熙对西方传教士以及西方药物的态度变得更加宽容和信任。五十一年,康熙关心他的亲信大臣曹寅的健康。当曹寅染上疟疾时,康熙亲自派遣金鸡纳霜药物送往江南,尽管药物未能及时送到,曹寅仍然因病去世。
清朝的闭关政策
从这些历史事件可以看出,清朝的统治者并非对西方科技一无所知,他们只是出于政治与统治考虑,选择了闭关锁国。因为他们知道,西方的科技一旦传入,将会对传统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带来巨大的冲击,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反叛。面对外来的先进文明,清朝的皇帝选择了一种“主动落后”的姿态,保守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清朝的科技滞后,不仅是外部封锁的结果,也是内部政治利益的选择。
来源;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