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帮助代缴水电费、物业费;时不时到父母家中蹭饭,临走时还“顺”走一些日常消耗品;帮父母网上代购,多报些开销……对不少“月光族”来说,与“啃老”相比,“嘬老”是相对体面的对父母的一种依赖。
如何把握好“嘬老”的度,并以此与父母建立温情的家庭互动?近日,记者走进几位年轻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嘬老”日常。
既节省开支 也抚慰思念之情
从香港研究生毕业并留港工作的泉州姑娘黄熙越,她的“嘬老”地图,连接着香港与泉州两地。
“从大学起,每个月回家两三次,每次返校,行李箱都被塞得满满当当。”黄熙越说,牛奶、水果以及妈妈觉得有营养的各种食物,虽然许多东西自己也能买到,但能省则省。
如今留在香港工作,回家次数少了,可家里给的“补给”一点不少。奶奶起大早炖好的羊肉,妈妈备好的各式家乡特产,细心分装、冷冻……
黄熙越晚上下班,从冰箱里取出一份加热,就是一碗地道的家乡味道,不仅填饱肚子,心里更是暖暖的。
对于这种形式的“嘬老”,黄熙越心态颇为坦然。在她看来,这既节省了生活开支,也顺应了中国式父母“总觉得孩子在外缺这少那”的心理。
“我从不会主动要钱,自己已经赚钱了,爸妈给钱会拒绝。”黄熙越说。
她同样会为父母购置物品,主动询问他们是否需要药品、衣物等。今年拿到第一份薪水后,黄熙越第一时间与父母分享了劳动成果。
“虽然刚起步,能力有限,但那种开始反哺的感觉特别好。”黄熙越说,这份回报父母的心意,让她感到踏实而满足。
本想给辛苦费 却成了贴补对象
深夜11时,杭州市滨江区一间公寓内,30岁的李悦刚刚下播。她轻手轻脚地走进卧室,3岁的儿子蜷在外婆身边,睡得正香。
一年前,李悦重返主播行业。生育带来的职场断层、行业形势的变化,导致她的收入大不如前。孩子的奶粉、尿布,都是不小的开销。最让她无奈的是,为了保住工作,她不得不请母亲帮忙带娃。
“本想给妈妈辛苦费,但最后却变成她贴补我们。”李悦说,母亲总是不声不响地为外孙购置各类物品——昨天是奶粉,今天是玩具。
“我妈总说,带自己外孙,谈什么钱。”这笔账,成了李悦心里沉甸甸的亏欠。
眼下,李悦把劲儿都用在了工作上,她的直播时长默默拉长,产品功课也做得更细。
“现在的‘嘬’,是形势所迫,是一份无奈的托付。”李悦说,“我希望早日能够重新扛起自己的生活,让妈妈能为自己而活。”
签“互助协议” 期待尽早独立
晚上7时,通常是汪泽琦结束一天工作刚到家的时刻。母亲的微信也总在此刻准时抵达:“明天给你带红烧排骨,要不要再买箱牛奶?”对于毕业刚一年、选择独自在外租房的南昌姑娘而言,这份关心,是她最安心的陪伴。
每月300多元的水电费,母亲总是悄无声息地通过物业提前结清;去年入职时家里帮她添置的代步车,保险费用仍由父母承担……
“每次我提起要自己来付钱,妈妈总摆摆手说‘你刚工作,先顾好自己’。”这份关爱,让汪泽琦在感到温暖的同时,也夹杂着一些“未能完全独立”的愧疚。
因此,母亲来探望时,她会提前准备好公司发的礼盒和她淘来的零食,让母亲带走;她也时刻惦记着母亲减肥的需求,定期购买低糖面包,仔细比对配料表,挑选更健康的一款。
最特别的是母女二人的“养猫互助协议”:母亲负责女儿养的两只猫每月猫砂采购,女儿则承担猫的主粮和罐头。汪泽琦开玩笑说,这像是和妈妈一起“养娃”。
“我希望自己能早日真正独立,成为他们的坚实依靠。”汪泽琦说。
来源:浙江老年报 / 见习记者 熊方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