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42|回复: 0

实探广西长寿村:七八十岁老人参与劳作是常态,不避讳死亡,五六十岁便买好棺材

[复制链接]

实探广西长寿村:七八十岁老人参与劳作是常态,不避讳死亡,五六十岁便买好棺材

发表于 2025-10-27 19:20:05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42 0 查看全部




来到长寿村,仿佛来到一个老人国。


老人们或背着大半个身子高的背篓去田间择菜,或站在餐馆门口揽客,或三三两两聚在街边摆摊,一问年龄都上了七八十岁。


这座群山环抱的村庄偏安一隅,以“长寿”闻名。据广西民政厅,截至2023年9月,巴马全县80岁以上老人共有6455人,占总人口比例达2.73%,其中百岁老人102人,长寿老人比例位居世界五大长寿之乡首位。多数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康养,甚至从此定居。


但当地老人没觉得长寿是件多了不起的事情。他们不避讳死亡,大多早在五六十岁便买好了棺材,相信寿命自有定数,“活到哪算哪”。


【1】随缘长寿


两个中年女人来到83岁的黄秀英(化名)家门前,操着一口东北腔,问她愿不愿意出租房屋。她的屋子正对着一座大山,一抬眼,山上巨大的红色“寿”字格外醒目。


每年来此打算长住的外地来客数不胜数。有人想用几百元租下其中一个房间,自称资产上百万、千万的老板也来到这里,意图盖起更高的楼层自住,他们提出帮忙装修房子作为条件,黄秀英一一回绝。


15.jpg

黄秀英家正对着山上的“寿”字。 图/九派新闻 万璇


十几年前,村里老人长寿的名声外传,一拨又一拨外来人涌入,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也改变黄秀英原本恬淡的生活。她学会了用普通话进行简单交流,外国人多了,她渐渐也能听懂一点英文。


大家都奔着长寿来到这里,但老人看得淡然,活到哪算哪,“随缘长寿”。


除了眼睛有点花,黄秀英的身体状况一切良好。她和40多岁的六儿子住在一起,儿子以打工为生,有时一出门就是一两年。


年龄大了,她把田地分给别人,前两年还养过鸡,现在也停了。还剩下门前的一小片菜地,每天清早起床后,她就到菜地里捣鼓一会儿,收了菜拿到市场上卖。


每月200元的养老金难以为继,儿女也会给些钱,但她想自己再挣点,算是“为了自己的嘴巴”,售卖后得到的钱,能拿到街上买些吃的。


歇下来时,她搬一把方凳坐在家门口,看着行人、车辆来来往往,时不时有人来搭话,她喜欢这样的生活,“高兴,一个人没什么负担”。


现在是黄秀英最开心的时候。她为人热情,遇到客人总是笑眯眯的,把家里的面包、饮料统统掏出来。大家夸她开朗,“一定长寿。”她笑着回复:“没钱也好,家里没有高房也好,没有吃的也好,都要开心的呀。”


【2】五六十岁时买好棺材放在家里


当地并不避讳死亡。许多本地人五六十岁时会买好棺材放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你不买,哪天突然死了,又麻烦孩子。”黄秀英说,按照当地葬礼习俗,棺材会在家里留一晚或者几晚,之后由家人敲锣打鼓送逝者上坡下葬,村里许多人会出来相送。


黄秀英此生唯一见证过的死亡,是70多岁的丈夫因肺结核离世。2009年大年初六,她清早起床后想叫对方喝水,但始终没得到回应。她和六儿子把丈夫抬下了坡,放了炮仗,将消息告知全村。她自然地接受了这件事,也不再记起,“记得干什么?记得我们都不好过。”


有时,黄秀英也会想起以前的事情。17岁时,她从七八十公里远的外县嫁到这里,生下3个儿子、4个女儿。


子女还小的时候,日子过得最艰难。当时田地少,她每天要翻过山头去种玉米。丈夫在外工作,但拿回来的钱不足以支撑一大家子的生活。粮食不够吃,孩子们都饿着肚子睡觉,全家人的衣服上都是补丁,没有鞋穿,黄秀英只能赤脚上山。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多年。


她曾有过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十几岁时,她被介绍到县里当妇女主任,但由于上学时忙于帮妈妈打猪菜、喂猪,没有时间读书,小学五年级时她仍不会写字,最终到饭店打工。


“如果我有文化,有工作,不会下到这里。”黄秀英说。对于当代的“读书无用论”,她有着最简单朴素的见解,“就算现在读书没有用,也要让每个人认得字,不然以后出去了,怎么谈话?有子女都要送去读书的。”


黄秀英。 图/九派新闻 万璇


回想这一生,黄秀英没有后悔的事情,现在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今天想着明天去卖菜,明天起床我就去了,得钱了我就买吃的,高高兴兴,过一天得一天。”


九派新闻记者 彭茸雯 万璇 广西河池报道

编辑 肖洁 任卓


来源:九派新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