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3195|回复: 0

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有哪些?

[复制链接]

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有哪些?

发表于 2024-9-1 19:27:04 阅读模式 正序浏览
3195 0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麝月 于 2024-9-1 19:28 编辑



10岁的男孩说:

早上闹钟铃一响,我还没醒,我妈就说“快点起床了,你又要迟到了”;
.

穿个衣服,她也嫌我扣扣子方法不对;
.

吃早饭,一定要让我吃完她准备好的所有早餐,然后嫌我慢,说早起十分钟就都解决了;
.

晚上,我妈一进门就问:“作业做完了吗?”
.

不管作业有多少,只要没有做完,那一定是我在家玩游戏没有好好做作业。
.

然后嫌我字写得不好看,发现我的错误又增加了;
.

万一很幸运,作业做完了,我妈又说那为什么不预习一下?不复习一下?不自己再看看书?
……

总之,我妈最常说的话就是“快点快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挑我的错。

抓紧对字自照,你有没有踩到雷点?

继续,听听妈妈怎么说:

“没办法啊,如果你不催,他根本就不会动,拖拖拉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从床上爬起来。
.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门,不知道什么时候做完作业;
.

如果你不提醒他,他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呀!计算错误一犯再犯,而且他还一点不在乎同样的错误反复发生。
.

总是要你推一推,他才动一动,学习一点自觉性都没有。”

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沈奕斐说:

我们的研究发现,父母之所以如此焦虑和情绪不可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心目中存在一个“正常的孩子”。

自己的孩子和这个“正常的孩子”相比,处于很落后、很有问题的境地。

所以,父母就焦虑、恐慌,想尽一切方法希望孩子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

当 “快点+纠错”成为父母和孩子的互动习惯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慢慢对父母关上心门,很多事情都不愿意和父母说。

在父母最应该发挥影响力的青春期,做父母的不仅说不上话,而且连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都不知道。

还有少部分孩子则走向另一边,成了“妈宝男”、“妈宝女”,没有主见,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大学毕业后的每一步发展依然需要父母操心安排,而且他们把这种成年后的依赖看作理所当然,看作爱的标志。

如何打破这种循环?

学术界的共识是: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父母的问题。要改变这种循环就要从父母改变认知开始。

父母总是觉得:因为孩子磨蹭,所以我才催;因为孩子总是犯错不自知,所以我才提醒他。

其实这种因果关系错了,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因为父母不信任孩子,不给孩子试错和承担后果的机会,孩子才会失去自我纠正的能力;

因为父母等不及总是想快点,孩子才无法自己走得很好;

因为父母日常对孩子否定偏多,才导致孩子低自尊,失去自我成长的驱动力。

这个因果关系如果没有搞清,只是对孩子提一大堆要求,父母一点都不改变,那永远是事倍功半:亲子关系被破坏,孩子的成长动力和能力也被破坏。

有些道理父母都懂,可是放到现实的具体环境和事情中,父母就忘了,于是,“快点”变成了口头禅,纠错变成了习惯。

以上内容都来自沈奕斐的《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豆瓣评分8.6,绝对算高分哈。

书中,沈奕斐还提到一个例子:

我有一个性格温和的朋友,当她对我诉苦她和儿子的大战时,我一开始有些想不通。
.

她这么温和的人,又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孩子又才上小学四年级,正常来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会跟父母爆发太大的冲突。
.

于是,我们两家人就约着吃了顿饭。我们一坐下来吃饭,我就发现了我这位好朋友的问题所在。
.

从她儿子坐下来开始,我这位朋友就开始跟他讲“你要把餐布铺在自己桌子上,然后盖住你的大腿,这样能防止汤汁溅到你身上”;
.

当孩子拿起筷子时,她说“筷子要往上拿一点点,不然你用着不方便”;当孩子拿起勺子时,她又说“你拿的时候要小心一点,不要敲桌子,也不要敲杯子,发出声音不礼貌”。
.

在上菜的过程中,尽管她在跟我讲话,但依然会时时刻刻提醒孩子这,提醒孩子那,比如舀汤的时候要把碗靠近一些,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等。
.

在整个饭局中,我这位朋友的确是没有批评孩子,也没有跟孩子提什么学习成绩,或者要求孩子要表现得怎么怎么好,都是在轻声细语地提醒孩子做每一件事情的要点。
.

作为旁观者,我明显看到孩子其实已经很不耐烦了,也不太想说话了,所以当我去跟他说话的时候他也不太愿意理睬我。
.

然后,我的朋友就对他说,对人要有礼貌,沈老师跟你说话,你就好好跟她聊一聊,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跟沈老师说说,等等。
.

这时候,他孩子脾气很不好地说:“我觉得妈妈你很烦。”我朋友马上说:“怎么能这么跟妈妈说话呢!我怎么烦呢,我又没有怎么说你。”
.

听到这,我就跟我朋友说:“其实我也觉得你挺烦。”
.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场景,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真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
.

很多父母抱怨说,已经不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很好,也没有要求他一定要取得什么成就,甚至在看过各种鸡汤文后,都已经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凡了,可是为什么孩子对自己还是各种不满意呢?

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我那位朋友的教育方式。
.

在短短的一次饭局中,她时时刻刻用各种各样温柔的方式去提醒孩子。
.

虽然她觉得自己没有提什么过分的要求,方式也很温柔。
.

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是不满的,一直在挑剔,一直在纠错,甚至在孩子还没有犯错误之前就提前纠错了。

这种“温柔纠错”的方式,是现在的父母很喜欢用的方式,80后父母尤其擅长。

一方面,他们意识到了过去自己父母那种粗暴的方式不对,这是个巨大的进步;

但是另一方面,在学习了各种育儿理论、看过很多鸡汤文后,他们开始用心平气和的方式告诉孩子怎么做事才是对的,比如拿筷子要往
上面一点,吃饭要细嚼慢咽等。

这就是“纠错+讲道理”的模式。

这种慢慢拿小刀砍人的方式虽然伤口看起来不大,但实际上特别伤人,让人很难忍受,有时候比被打一顿还让人烦,让人受伤。

不是说打人更好,而是和以前相比,你会发现我们父母那一代虽然方法粗暴,但是采用的频率很低,因为他们很忙碌,没时间管我们,所以,我们有大把的自在时间,只有在真正犯错误的时候,才会挨一次打。

现在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父母的育儿特点,我们在学术上称为密集母职或密集亲职,这就变得很麻烦了。

密集母职文化有三个特点:

首先,家庭生活以孩子为中心,家庭中的成员都围着孩子转,都在关注孩子;

其次,父母尤其是照顾者,与孩子荣辱与共,孩子做得好、学习好,就是父母的成功,反之是父母的失败;

最后,父母觉得在孩子身上花再多的时间都是值得的,花得越多越好。

密集母职或亲职带来的问题是对孩子的关注度太高,这种关注远远超过了孩子的需要。

其实就是过度养育。

(还有一本书《适度养育 :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豆瓣评分 8.3分,也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在过去的把孩子“拉扯大”的文化中,虽然父母教育方式粗暴(当然伤害也很大),但大部分父母没有那么多时间关注孩子,所以孩子可能会被忽略,但也同时避免了时时刻刻被纠错、批评。
现在的密集母职文化加上生育孩子数量少,常常是有6双眼睛时时刻刻在关注孩子,而那个“正常孩子”的形象使得父母把纠错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殊不知,这种高频率的负面关注恰恰是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因为它严重干涉了孩子的自我发展。
密集母职的荣辱与共文化也使得照顾者压力很大,不允许孩子去试错,当孩子表现不符合期望的时候,父母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因此焦虑感就会急剧上升,这种焦虑又会转变为新一轮的纠错。
并不是说不能纠错,而是“纠错+讲道理”的频率不能这么频繁,频繁到超过了孩子能承受的界限。

来源 :搜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